论撤点并校带来的成本转嫁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撤点并校带来的成本转嫁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824697336c1eb91b375dc2

课程论文

论撤点并校带来的成本转嫁问题

作 者 专 业 指导教师 学 院 学 号

任晓杰 教育经济与管理

董世华 公共管理学院 20141115111005

二〇一五年六月

论撤点并校带来的成本转嫁问题

摘 要: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撤点并校2001年正式开始,2012年被叫暂停。十二年的时间中撤点并校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安全隐患、大班额、辍学率回升等等。其中撤并学校虽然国家出台了配套的“两免一补”政策,可是农村孩子读书的成本却在增加,比如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是教育成本转移了。本文针对撤点并校带来的成本转嫁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具体转移的内容、影响产生的问题以及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撤点并校 成本转嫁 教育成本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向城镇搬迁。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教学点学生大量流失。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农村教学点的边际成本,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适应时代要求,2001年 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该政策出台后开启了中国农村的十二年“撤点并校”。现在撤点并校已经被叫暂停,回顾这些年撤并带来的成果与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撤点并校打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成本转嫁。下面笔者就针

对撤点并校带来的教育成本转移做出详细的论述。

一、撤点并校带来的教育成本转嫁问题的背景 (1)“撤并”的开始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由此开始实行“撤点并校到”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小学“一村一校”的格局完全被打破,中小学数量骤减。同时“撤并”被叫暂停。

(2)城镇化促进“撤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教育意识已经或正在觉悟,他们希望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选着将孩子转入镇上或者县城学校,而且出于“人往高处走的”惯性,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人口在尽量往镇或是县城搬家。所以城镇化的影响下,一些村小只剩几个学生,不得不撤并。“根据推拉理论,人口迁徙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在流入地生活条件改善的拉力和流出地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推力作用下,一部分农民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落后,加上他们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切身感受,他们较深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的边缘化地位。他们深知,摆脱边缘

化地位的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所以这些觉醒的农民希望子女能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尽力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这样一来,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同时教师也忙着为自己的去向打算。所以农村教学质量渐渐下降,留下来的学生也因此而转走,最终农村教学点和一些完小走向衰败,学校最终被撤并。 (3)“撤并”带来教育成本转嫁

本文中教育成本转嫁的提出,是出于撤点并校中国家节省了教育成本后导致农村农民的教育成本增加,从而相当于国家把教育成本“转嫁”给了农民一部分。

2001年,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就学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政策)其中中央财政负责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

按理说“两面一补”的政策让农民省了不少钱。可是有以下几点原因,让孩子们的教育费用不降反增:1、交通费的增加:可是撤点并校后,孩子们上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农村家里到中心小学不通车的学生上学往往要走上三四个小时。通车的孩子来回的交通费要交。有些农村孩子们为了省交通费要么走路(这样每天走路就花几个小时,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或者集体租用“农运拖拉机或农运三轮车”做“校车”(有相当大的交通隐患)2、住宿费的增加:所以不通车一般孩子们都要住到学校,那么每个月的住宿费要交。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是一笔不菲的开支。3、伙食费增加:在学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