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率的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率的策略-最新教育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db8da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

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率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将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强调素质教育要提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实践中学习。

一、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1. 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课堂参与水平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基本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教师在学业上对他的帮助和鼓励,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的课堂参与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越好,那么他在课堂中的参与水平就越高。学生如果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就促进他们对学习的投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同时学生也会在心理上对教师接纳,就会积极的配合老师,上课时的注意力会更集中,课堂参与也就会更积极。

2. 数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的水平 教师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工作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的总和,此外,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属于教师的

人格特征。数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教师在教育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且会对教育、教学等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如果是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同时能够包容学生在课堂上所犯小错误,虚心的接受学生们的反馈意见,那么学生才敢于在教师和同学的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加积极投身到教学的活动中来。相反,那些冷漠严厉的数学老师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那么也就影响到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水平。

3. 小学高段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由于小学高段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的课堂不像其他文科性的课堂气氛那么活跃和轻松,此外,因为受到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高段的数学课堂都充满了大量的习题演练,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或者无聊,而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都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教师要对整个的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这些严谨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是有利的,但是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独立性的发展。

二、小学高段数学课上学生参与情况的分析 1. 学生参与课堂情况的性别差异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男女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做作业和听课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积极和认真,而男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比女生更为积极和主动。男生通常有

更多的直接而主动的言语行为,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或讨论的主题等表现出更多的不遵从,而女生的课堂参与率低于男生,而且在与教师的言语互动中更少的主动发起言语行为。这与高年级小学生们性别以及个性的差异有关。

2.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情况的角色差异

此外,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存在着非常鲜明的角色差异,通常来说,学生干部的课堂参与水平比普通的学生要高。这是因为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的成绩通常较好,同时教师与班级干部的日常接触较多,班级干部为了管理班级会与教师产生更多的相互联系,就会加深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更多的信任与重视,因此在课堂上,也就能更加遵守纪律,而且做到认真倾听,努力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活动。而普通学生由于与教师的接触少,无法体会教师的重视,因此也就不在乎是否积极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够关心。

三、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率的措施 1. 用关爱的心来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也是趋向成功的开始。作为一位数学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创造性的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数学科目的兴趣,就谈不上学习中的参与,教师也无法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而教师的关爱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源泉。数学教师要在课

堂上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用会心的微笑,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提高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看,要着眼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合理的课前预习工作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正确性,进而逐渐品尝到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例如在教“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应该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在课程的开始时检查他们对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这样在课上就容易使学生把握好解题的方法。再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也可以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存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一个表象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一定会提高。 3. 课堂上及时矫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失误

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思维的差异,而且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有深有浅,运用的能力也不尽一致。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创造机会进行反馈,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超前的意识,设计相关知识的重点、难点类型的题目,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同时要及时检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法则的掌握以及公式的使用情况,对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时的纠正,防止知识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