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de0b6d5ef7ba0d4a733bd5

100.00?.00?.00p.00`.00P.00@.000.00 .00.00%0.00%教师学生 民主型强制型放任型

图1 师生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不同看法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认为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基本上属于民主式,自认为为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而学生们则认为教师管理课堂基本上是严厉强制型,常常感到课堂管理专制性强,属于老师一个人的“地盘”,一切老师说了算,见表5。教师在学生管理中主宰课堂,成为权威,惩罚占主导地位,还有明显的强制色彩,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走向两个误区。有些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认为学生管理是领导和班主任的责任。另外一些教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重管轻理,或只管不理,不从源头和诱因上疏导和教育学生,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表6:您认为课堂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是(55人)

维护权威,完成教学任务 31 56.4% 保证纪律,维持课堂秩序 8 14.5%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管好学生,上好课 教师 问卷

7 12.7% 9 16.4%

9 / 28

表7:你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你的老师最常用的方式是(441人)

学生 问卷 强行禁止 说服教育 侧面提醒 视而不见 281 63.7% 39 8.8% 96 21.8% 25 5.7% 在对师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一心只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忽略学生的感受,处理突发问题简单粗暴化,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对立,师生间隔膜变得更大。而在跟踪12个班级,30位教师30节课的随堂观察中发现,鼓励表扬学生的话语和行为共97次,平均每节课3.2次,惩罚批评性的话语和行为共213次,平均每节课7.1次.消极性措施的次数是积极性措施的2倍多。

(二)结果分析

1.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堂管理的现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以人为本”,也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对课堂教学而言,这就要求课堂管理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考虑,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群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将发生重大改变。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赋予新的内涵。

通过我们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中教师的管理存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不正常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比如:一些教师缺乏对时间的管理,随意拖课,教学节奏感不强,直接影响着教学进度和任务的完成。有的教师在上课中总爱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对后进生很冷落,甚至在个别教师身上还出现性别歧视的现象。也有一些教师只对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更加注意,而很少注意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由于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使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失去教师的关照,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掉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最后沦为后进生,也使学生在情感、兴

10 / 28

趣、人格等非智力方面发生了偏差,从而使教学公正失去了其真正的含义。

另外,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未能精心设计,表现为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备课只备教材,不备教法,知识的讲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难以联系,“教”与“学”两张皮的情况仍然在现实中存在,因而很难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课堂秩序的维持中,一些教师总是力图使课堂处于自己独断的控制中,整个课堂缺乏民主氛围,教师只希望自己的情感、态度,乃至于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很少看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见解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人格等,所以学生毫无自己真正意义上为自己学习而学习的自由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不再是一个真正具备学习能力主体,而是成为学习的执行者和负载者。

(一)“侧重维持纪律,忽视学生心理”,非人本管理

传统上,课堂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即侧重于学生捣乱之后老师如何应对。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师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教师或者其他人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去纠正。而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以及如何发生,不能清楚地意识或者提前预知。当代课堂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学生的行为甚至是违纪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都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比如,学生听觉视觉疲劳,使其想换一种姿势改善疲劳的状态;教师安排的活动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厌烦,注意力分散;有时学生大声讲话,或者发出奇怪的行为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学生的重视。传统课堂的认知视野,盯着“物”而忽略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使人作为一个简单的被传授和管理对象,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

(二)“简单的控制,手段单一”,非多样化管理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花费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行为在教师掌控之下发生变化。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眼神、行为违反其教师意愿,就立即中断课堂,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有些控制性的语言甚至带有威胁性:“谁再讲话,谁就给我出去!”“谁乱动呢,下课跟我到办公室。”这些言语表明教师正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一些教师觉得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进行课堂管理。试想这些学生听到了这些语言后,能

11 / 28

立即把思想集中到课堂活动中来吗?还是因为害羞、内疚、害怕而使自己陷入恐惧心理状态呢?或者因为被伤到了自尊心而产生抵触情绪了呢?教师的控制,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种课堂管理显然只是在控制。这时手段变成的目的,课堂管理的目标似乎是为了控制学生,学生的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被严重忽视。教师只是针对学生违规行为简单地进行批评制止,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管理目的,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乱用权威,缺少交流”,非民主性管理

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力,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排斥在外。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小学课堂管理只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是绝对和应当的,并认为学生服从教师,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才能完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任务。正是在这种专制性的权威思想指引下,部分中小学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显现出“自上而下,一管多”的管理模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教师认为安静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不会思考,不会质疑。实然,这种没有交流的管理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2.课堂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堂管理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⑴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

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性别特征:在初中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

12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