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eaaff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9

C. 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 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

“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导致国人的抵抗,体现出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C正确;A是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主战场是敌后战场,B错误;D是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

8.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A.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 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D.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敞开供应猪肉”“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知此时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商品可以买卖,故D正确;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故A错误;材料与国家关注民生幸福无关,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物资短缺问题,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允许物资买卖,说明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9.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 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 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C.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D. 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推动了法律的发展,说明罗马法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而进行调整,体现了灵活性和现实性,

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元老院职能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故C错误。商品经济推动罗马社会发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材料“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的进步。 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 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 B. 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C. 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D. 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该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除州和州之间的交往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故C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政体,不是邦联制,故A错误;B项弥合了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故D错误。

1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B. 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 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 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当时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当时斯大林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当时苏联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的问题,故C错误;农业集体化并没有扩大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故D错误。故选B。

12.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国家,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苏联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13.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

【答案】(1)制度:完善经纪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 农业: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 金融: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 工业:鼓励开办私有企业。

(2)巩固了工农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有益探索。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涉及到制度、农业、工业、金融银行等方面。依据“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

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可概括出“制度方面:完善经齐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齐管理部门”;依据“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可概括出“农业方面:开展土地草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依据“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可概括出“工业方面:鼓励开办私有企业”;依据“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概括出“金融方面: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基础、巩固工农政权、扩大革命和党影响以及经济建设的探索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1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欧洲经历了两个寒冷的冬天。煤炭开采几近停滞,粮食作物减产,牛奶、肉类以及谷物的产出下降了20%~30%。欧洲国家深受其害,德国的问题尤为严重。从1945~1947年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70%。占领区经济和社会失序状况迅速蔓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应该优先考虑德国的经济复苏而不是支付赔款。当时,整个欧洲的困境与德国的困境紧密相连,西欧国家资本输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德国,而且德国也是欧洲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因对外经济战略、大国关联利益与战后秩序,战后德国贸易停滞也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面临欧洲和德国持续的困境,为了恢复欧洲经济,美国的对外战略也开始逐步关照德国的利益,对德国的约束逐渐变得宽松。但要让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仅仅解除约束还不够,还需要美国的帮助,战后大规模援助欧洲的计划正在逐步酝酿。

——摘编自威廉·科勒主编《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欧洲援助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世界大战的破坏;寒冷的天气;社会秩序混乱;德国贸易停滞。

(2)影响:恢复了欧洲的社会秩序;有助于西欧经济复苏;巩固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秩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1)由材料“二战结束后”“两个寒冷的冬天”“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70%”“占领区经济和社会失序状况”“战后德国贸易停滞”,可以归纳出原因,可以答为:世界大战的破坏;寒冷的天气;社会秩序混乱;德国贸易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