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 - 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01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 - 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f5eeae482fb4daa48d4b39

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桔墓志>疏证5异等超迁,高第召入”者,则或可略窥隋代诠选制度在大业间趋重于文韬之一斑。如大业四年冬十月尝诏求孔子胄绪以立为绍圣侯,继而于大业五年六月辛亥又大张旗鼓“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101,皆可以为照应。志文又言及“高祖文皇帝昃食宵衣,求贤举善,乃诏百辟,各举所知。君以誉重声高,膺兹利观,即授左勋卫,即开皇十九年”,检阅<隋书》,此亦适可与开皇十八年秋七月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lu事相互印证。志云杜事占葬于“大兴县洪原乡小陵原”,在西魏、北周、隋时期,“小陵原”为专指长安城南汉宣帝杜陵及许后陵园所在的汉鸿固原一带,亦即今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去杜陵南十八里汉宣帝许后墓所在之少陵原一带,因许后陵比宣帝杜陵差小,人遂呼为小陵‘12】。如西魏大统二年《赵超宗妻王氏墓志》云“合窆于thdg县小陵原”¨3I,新出北周保定五年《长孙绍远墓志》亦云:“(保定五年)仲冬甲申窆于小陵原,附文宣王之兆帷。”[1州隋大业十三年《元统师墓志》云“以(大业)十三年太岁丁丑--Pl壬午朔三日甲申归瘗于大兴县洪源乡之小陵原”[151。“洪原乡”为隋唐乡名,但据北周庾信《:侯莫陈道生墓志》日“葬于京兆某县洪源乡”,复于铭文更言:“赵瑟秦声,同为丘墓。小陵石椁,洪原乡土。”[1们是知小陵与洪原对文在隋前已有先声。而入唐后,虽“小陵原”改为了“少陵原,”但“洪原乡”名却一直沿用到中唐犹有称谓,如1985年长安县大兆乡北寨村出土的唐武德元年《李制墓志》云“葬于万年县洪原之乡”DT],永徽二年《姜崇业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馆藏石)云“永徽二年岁次辛亥八月壬戌朔廿三日甲申迁窆于京兆万年洪原乡之原”,至德二年《寿王第六女赠清源县主墓志》云“窆于咸宁洪原乡少陵原”[181,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出土的唐开成五年《杜公长女墓志》亦云“葬于万年县少陵原下洪原乡主茔之隅故土也”[悖】,杜牧撰大中六年《杜颧墓志》亦云“归葬先茔,实万年县洪原乡少陵西南二里”嘞】。其实在隋代,“小陵原”上除去洪原一乡,还有“高平乡”、“洪固乡”与“永寿乡”等c21l。又由葬地分析,“小陵原”盖即杜韦占家族的茔域所在,当然这里也无疑就是<杜桔墓志>的出土地。而前举杜牧撰《杜颧墓志》志主就是杜牧的弟弟、德顺宪三宗宰相杜佑的孙子,与隋代的杜禧一系同属京兆房,且杜佑高祖杜淹与此隋代的杜韦占乃为同祖叔伯兄弟,故志文“归葬先茔”云云,或亦可为杜韦占家族茔域之一证。又据长安区新出显庆元年杜如晦弟《杜楚客墓志》“京兆杜陵人”、“族茂中万方数据6唐史论丛京”、“拊葬于平公(楚客父杜吒)之旧茔”云云,可知京兆房本支的平公杜吒及其子楚客一系族茔当亦在长安城南杜陵故地一带。惟再三展读《杜韦占墓志》,可慨者良多,而顾其志文之整饬与娴雅,则非深于学养文采者所不能撰作,又其书法之端秀严正,亦必出于彼时善书者手,晚隋盛京文法与书风之流行时尚,于斯可得品味焉。二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梳理近年来,对于地域性族群集团的研究渐成热点,且尤多聚焦于北朝隋唐间“关中郡姓”与“山东郡姓”的家族迁徙发展史及其纳入“关陇集团”理论背景下的政治史范畴的考察。而作为“关中郡姓”首望之一的京兆杜氏,已有的关注与成果主要有刘静夫《京兆杜氏研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个案研究之二》陋J、王力平《四至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毛汉光《唐代大士族的进士第》Ⅲ1之《例六、京兆杜陵北朝支杜氏》、李浩《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Ⅲ]、宋艳梅《两晋之际京兆杜氏地域选择考论》汹]、宋艳梅《永嘉乱后京兆杜氏晚渡江左述论》心7l、吕卓民《长安韦杜家族》汹]、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陋1等著述。其中,对于唐代杜氏所作房分谱系之研究,已有学者就“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归葬地”以表览形式予以抽样梳理,并“从著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进而给予分析与推论,差能明晰透彻m]。参照此种方式与内涵,笔者谨据更多能够知见的隋唐墓志材料作《隋唐墓志所见杜姓世系表解》以条分缕析之,并主要在“房分与世系”一栏从迁居、归葬地来归结其彼时所定著房分之情形,以冀望有助于研究杜氏家族籍贯迁徙及作中古杜氏谱牒之梳理分析,乃至于综合考察京兆杜氏家族集团作为“关中郡姓”与门阀士族在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化及其播迁兴衰诸问题。隋《杜祜墓志》志盖拓本万方数据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祜墓志>疏证表一:隋唐墓志所见杜姓世系表解葬年志主葬地房分与世系7开皇三年(583)杜氏(粱坦妻)洛阳志云:“京兆杜氏,父忝,魏豳州刺史。”又云与梁坦“合葬芒岭”,而梁坦先卒于梁天监十四年,终官同州刺史。按:此一支盖早在隋代以前既迁出京兆矣。开皇十九年(599)杜口生(苑德{赞妻)相州相县(今河北临漳)按:据《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三“赵洪砖跋”附记有一则开皇十九年《杜法生>朱书砖志,盖罗振玉亦未详志文内容耳。疑杜法生即此“杜口生”也。又以葬地推之,盖系出洹水房。’京兆杜陵人。曾祖颐、祖秀、父懿。大业九年(613)杜祜字虔祜长安按:此为新出土者,不载于<隋代墓志铭汇考>。又杜祜一系<姓纂>列在京兆房,而《新表》列在襄阳房。按:志题云“齐故华阳王长史桂府君”,而志文竟不言杜君名字、郡望,惟记其三子名“君相、君荣、君彻”。以“卒于宫城内史省”推之,当即东都之宫城,盖杜君一支彼时已徙居洛阳。“京兆杜陵人也。源其本系,锡侯服于周年;语其台鼎,定金科于汉世。其后元恺博识,创河梁于孟津;弘宝多智,树丰碑于西海”。祖贤、父华。按:此一支当在唐初已徙居洛阳孟津矣。大业十三年(617)郑善妃(杜君妻)洛阳贞观十五年(641)杜荣字世璋洛阳万方数据8唐史论丛续表葬年志主葬地房分与世系祖徽、父吒(谥平公)、兄如晦。按1此志不见于<总合目录),为长安新出,乃据私藏拓本著录,志文有“京兆杜陵人”、“唐杜创其崇构,周伯委其清源”、“族茂中京”云云,又云“拊葬于平公之旧茔”,而墓志出土于西安城南显庆元年(656)杜楚客字山宾长安长安县地,则平公杜吒及其子楚客一系族茔或在杜陵一带。<姓纂>列在京兆房,<新表>杜氏首列杜吒一支,其次列京兆房,则杜吒一房当为本支,亦即隋唐之间京兆房定著长安的最显赫一支,正所谓“族茂中京”者。显庆二年(657)杜文贡洛阳“京兆杜陵人”。曾祖植、祖恺、父原始。显庆五年(660)杜道愿长安“雍州长安县归化乡故人”、“住在蒿口南头第四家”。龙朔元年(661)杜博义字侯仁长安“京兆杜陵人”。曾祖天明、祖方兴、父普、子林宗。麟德二年(665)杜令姿字德耀(董君妻)洛阳“京兆人也”。祖恭、父素。“京兆杜陵人”。祖,司州录事参麟德二年(665)杜酞字婆洛阳军;父,豫州吴房县令,嗣子孝为。按:志文空缺祖、父两代名讳。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