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08da230722192e4536f621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基本训练周的训练中,主要是通过改变训练负荷,引起机体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竞技能力的提高。

加大基本训练周负荷可通过增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或提高负荷强度(负荷是基本保持不变)的途径予以实现,只在个别情况下才可要求运动员同时加大负荷的量与强度。

128、赛前诱导周 introductory week of per_competition

赛前训练中周期中的训练周型。

它的任务是促使运动员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更好地进入竞技状态,力求成功地参加比赛。

在主要比赛之前,一般需要连续安排几个赛前诱导周,而对于准备期中的训练性比赛,一般不安排专门准备。

赛前诱导周按照引导运动员进人比赛的直接需要组织训练。需认真考虑运动员身心的现实状态和目标状态,前段训练工作的成果及其延迟效应,所面对的比赛的具体赛程及其特点,以及临赛保健等特点,适当降低负荷量,有控制地提高负荷强度(或成套质量、或对抗水平)。(茅鹏)

129、比赛周 competition week

以准备和参加比赛为主要任务的训练周型。

比赛周的任务包括进行临赛前最后的操作性准备,并以最大的努力投人比赛,争创优异成绩。比赛周包括比赛日和向前倒计的大约一周的直接准备时间。比赛周训练安排的好坏对运动员参赛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临赛准备期间,运动员或者兴奋性较高,精神容易激动;或者过分焦虑难以动员起来。因此,应区别对待,充分准备、身心兼顾、养精蓄锐、引而不发。

比赛当天的作息行止,精神准备,信息环境,饮食安排,保健措施,赛具护具,交通准备,心理准备,特别是具体战术交代,以及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求、时间、时机等项,都必须全面顾及,有条不紊,有秩序地实现所要求的各项准备和调整,全力以赴地投人比赛之中。(茅鹏)

130、调整周 adjusting week

运动员因为训练、比赛处于疲劳状态时,所采用的以休整、恢复为基本任务的训练周型。也称恢复周。

一般常减低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中等或偏下;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非专项的练习,促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更快地得到恢复。(茅鹏)

131、超量恢复集中效应 concentrative effect of overload

使不同训练课、不同训练内容的超量恢复时相聚合一起在比赛日出现的现象。 不同内容、不同负荷要求的训练之后,各自超量恢复阶段出现的时相也不相同。在临赛前3—5天内,通过科学的交替安排,使不同课次训练对机体不同部位、不同系统、不同肌群的负荷所造成的疲劳都在比赛日处于超量恢复时相,以求得理想的比赛效果。(田麦久)

37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32.训练课workout

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组织形式。运动员的全部训练活动都是 通过训练课逐一实现的。

依课的主要任务可将其分为基本训练课、赛前准备课、比赛课和恢复课。课的内容组合特征,可分为综合训练课和单一训练课。依课的作用,可分为主要训练课和补充训练课。每堂训练课一般由准备部分、主体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构成。一堂训练课通常持续45分钟到5小时。若干次训练课构成了周的训练,上好每一堂训练课是成功组织训练活动的基础。课的组织要求任务明确、层次清晰、手段有效、负荷适宜、组织严谨,以求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茅鹏)

133、准备活动 warm up

训练或比赛的主体活动前,使机体逐步进人工作状态,使身心为主体活动作好准备的系列身体练习和活动。一般地说,它由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两部分构成。

首先进行一般准备活动。采用慢跑、一般伸展体操等相对非特异性的手段,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肉温度,逐渐激活机体各系统。

接着进行专门准备活动。主要采择与本次训练或比赛中的主体活动相近似、而又在强度和复杂程度上相对较低的系列练习,以便循序地、操作性地为主体活动作好充分准备。使有关机能适度激活,体内各环节配合协调,技术联系完全唤醒,能量利用进人节省化的高效状态。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在准备活动中还包括专门设计的心理调节练习。

全部准备活动,一般用时20-60分钟,要视项目特点、气温、精神状态等等主客观实际情况而定。(茅鹏)

134.整理活动 cool down

在课的结束部分或比赛后,进行调整放松、促进机体恢复的一些身体练习和活动。 整理活动中,运动员使用一些和缓的练习作为中介,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和组织有序地、协调地逐渐向安静状态回归,避免使机体从激烈活动状态突然降落到安静状态。同时,使运动中机体堆积的乳酸较快地得到排除,氧债较快地得到补偿,心血管等系统机能由高度动员状态渐次平复。

整理活动一般采取慢跑、放松体操、以及轻松的游戏等手段。具体实施要注意到训练课或比赛的主体部分的特点,有利于与之衔接。如在较大氧债负荷后,常采用中低强度的有氧练习(慢跑、系列组合的呼吸练习等);在较强的心理紧张负荷后,可采用放松体操和轻松的游戏活动等;在高强度的力量负荷后,可结合采用肌肉“牵拉”练习、按摩活动等等。整个整理活动,一般进行15—30分钟左右。(茅鹏)

135.训练效应转移 training effect transition

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种表现之间所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动态变化趋势。

训练效应转移包括良好转移和不良转移两种基本形式。某一种竞技能力的发展对其它竞技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如采用动力性力量的训练会有效促进速度和灵敏素质提高,而过多地进行静力性力量训练则会制约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协调性的发展。

训练中对训练效应转移规律的科学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38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训练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训练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都应该根据专项特点充分考虑尽可能避免和消除不良转移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良好转移的积极作用,注意克服“技术障碍”和“速度障碍”。力求取得训练过程的最佳整体效益。 (张英波)

136.训练效果反馈training effect feedback

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情况对训练组织的调控性信息回输。

训练效果反映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之中。在训练过程中,为顺利地实现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移,就必须在训练过程的不同阶段,及时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变化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由此评定训练过程各环节的决策与实施的合理程度,并做出决策,应继续依原订计划组织训练,或需对相应环节训练设计进行调整。在运动员实际训练过程中非常注重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获取全方位的准确反馈信息,如定期的各类检查性比赛和测验、常规的多指标形态和机能测试、多种战术运用能力评定、多学科综合技术诊断,以及各种心理测验方法等。(张英波)

137、训练练调节指令 training regulative instruction

当在训练过程中的阶段性检查评定表明,训练的效果不能令教练员、运动员满意时,对训练过程所提出的变更要求及新的训练安排。为此,必须在训练过程的不同阶段,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检查评定,做好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状态各种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依实现训练目标的终极要求,判定运动员阶段性状态的满意程度,分析导致未能出现满意结果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变更的要求,做出新的训练安排,并反馈于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田麦久)

138、竞技体育创新原理 inventive pnncipe of competinive sports

适应于竞技体育创新活动的思维方式及其基本规律。

内容有:第一,通用性,指将同一或不同项目的原理、功能、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引人另一项目,通过改造而获得新的创新成果。第二,组合性,指按一定的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符合规律的适当组合。第三,转换性,指通过不断地调整认识角度、调转思维顺序、转换研究方式来克服创新障碍,实现创新目的。第四,颠倒性,指将原有事物作正反、前后、上下、里外、左右等相互置换,进行思路的逆向反转化,达到创新思维的变向与多向。第五,替代性,指对原事物的生存条件、应用形式等进行整体的替换思考与重新设计的过程。第六,放大与缩小性,指不改变事物性质,对原事物的原理、结构、形式作量的增减,从而扩大探索领域,寻找创新设想。第七,改变性,指通过改变原事物的形式、结构、应用方法等,发现新的可创新因素。第八,激发性,指利用各种信息或诱发物来刺激思维,开拓思路。

在竞技体育运动领域中,创新原理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创造 力,在创新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运用各类创新原理,将使人们思维敏捷,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效率。(陈小蓉)

139、创新技法 methods of invention

创新者根据体育创新活动实践,所总结出的符合体育科学理论和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以及能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39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内容有:第一,组合创新法。包括:同类组合创新法、异类组合创新法、定向组合创新法、随机组合创新法、复合式创新法、立体附加组合创新法和嵌人式组合创新法等。第二,移植创新法。包括:原理移植创新法、结构移植创新法和对称移植创新法等。第三,列举创新法。包括特性列举创新法、缺点列举创新法和希望列举创新法等。第四,联想创新法。包括:相近联想创新法、相似联想创新法、对比联想创新法、关系联想创新法、自由联想创新法和控制联想创新法等。第五,逆向创新法。包括:原理逆向创新法、结构逆向创新法。第六,非常规动作利用创新法。包括:缺陷动作利用创新法、偶然动作利用创新法和应急动作总结创新法等。第七,递进创新法。第八,群体激励创新法。(陈小蓉)

140、训练计划变更 training plan change

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控者(运动员)的状态、环境等诸因素与预订的计划发生离差,主动适时地对预订的计划进行适宜改变调控行为。训练过程受着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份训练计划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知未来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因此,训练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当运动员训练状态与预期状态出现偏离现象时,则应该及时作出合理的变更。

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之中,课训练计划是直接实施的、具体的训练计划,它的制订与实施是教练员控制训练过程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控制程序。因此,课训练计划的适时变更有助于周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以至年度训练计划总体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李益群)

运动训练方法

141、间歇训练法 interval training

在一次(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的间歇时间进行休息,并在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即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间歇训练法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周期性运动项目和球类项目。其主要的训练目的是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机体代谢能力,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间歇训练法由每次(组)练习的距离或时间、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重复练习的次数和组数、两次(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及间歇的方式五个要素构成,每个因素的具体要求,须依据专项比赛的需要及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个人特点来予以决定。

每两次(组)练习之间,多采用低强度运动(如:放松走、慢跑等)或静止的方式做不充分的间歇,一般是当心率恢复到120—140次/分时,即进行下一次(组)练习。利用肌肉系统间歇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仍继续工作的特点加强训练效果,改善运动员机体的代谢能力,及专项运动能力。(李福田)

142、持续训练练法 continuance training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选用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又称匀速),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多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

中长距离的竞速运动项目的长时间耐力性持续运动,球类项目中的多球不间断的练习,体操等项目中,连续不间断地完成单个动作都属于持续训练。

采用持续训练法一次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负荷的数量相对较多,负荷的强度相对较小,一般为最大强度的65—75%左右。持续训练法对有机体产生的刺激较缓和,疲劳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