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08da230722192e4536f621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类型有: 单因素特征模型,即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组合特征模型,即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总体特征模型,即为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做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特征模型。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参见《优秀运动员特征模型》条目)。(刘大庆)

95、竞技能力非衡结构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不均衡发展的相互关系。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具有存在的普遍性、绝对性及局限性等特性。(刘大庆)

96、竞技能力补偿效应 Compensatory effect of competitive ability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为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效果。(刘大庆)

运动训练过程

97、运动训练过程 sport training process

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由六个基本环节构成,即从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开始,经过训练目标的确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最后达到训练目标的实现。这六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依次演进,适用于长、中、短期各类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过程具有四对重要特性。

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任何一个训练过程,不论时间跨度多大,不论是多年、一年、一周还是一次课,总是从一个具体状态出发,通过训练,达到既定目标,表现出明显的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不间断地向总目标挺进的特征。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各自有特点。

第二,适应性与劣变性。外部加于人体的适宜负荷,引起人的机体功能的改变,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在适度的范围内,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也就越快。而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发生生理和心理的劣变现象,并可能发展成为过度疲劳。

第三,集群性和个体性。运动员彼此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会成为强大的鼓舞力量,有助于运动员克服困难,去承受更大的训练负荷,并还能激发运动员的竞争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状况,形态、发育特点,技术、战术能力都各不相同,要想使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予以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

第四,多变性和可控性。运动训练活动,受着多方面的影响,而各方面的因素又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变化。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行

29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施以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运行,实现预定的目标。对训练过程、对训练对象(运动员),对竞技能力的发展等不同系统,实施程度不同的控制,对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产生着重要作用。(田麦久)

98、运动员状态诊断 diagnosis of athlete's status

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运动员在特定时刻的训练比赛状态,是由这一时刻开始的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状态变化的出发点。对运动员特定时刻状态的准确评价,是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依据。只有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恰当的训练目标,才有可能制订出有效而又可行的训练计划。

在一个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进行中级结束时,所做的评价分别称为起始状态诊断,阶段性状态诊断,及终止状态诊断。任一运动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诊断,又是上一个运动训练过程的终止状态诊断,也是更大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状态诊断。任一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状态诊断,则又是更小时间跨度两个相连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终止状态诊断及起始状态诊断。而任一运动训练过程的终止状态诊断,又是下一个运动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诊断,也是更大时间跨度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状态诊断。

运动员状态诊断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素质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三个部分。诊断时,应注意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及有效性。(田麦久)

99、运动训练计划[ sport training plan

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其主要作用是规划实现运动员状态转移的通路,把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

根据时间长短,可把运动训练计划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五种。多年训练计划和全年训练计划主要用于系统的训练,侧重于远景目标和宏观控制,多为框架式的,且比较稳定;每个年度训练计划中,又依主要比赛任务,分别制订若干个(通常为2--4个)大周期训练计划。周的训练计划和课的训练计划比较具体,直接指导训练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常需根据主客观情况做出局部地甚至全部地调节和变更。

不论是多年训练计划,还是周和课的训练计划,均需包括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准备性部分。内容是诊断运动员的起始状态以及确定训练任务和训练指标。第二,指导性部分。包括划分训练阶段,确定各阶段的任务,安排比赛系列,规定负荷的动态变化。第三,实施性部分。包括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确定各手段负荷的量度,制订恢复措施。第四,控制性部分。内容是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与时间。前三部分具有递进关系,第四部分则与前三部分分别发生联系。(田麦久)

100.训练档案training archives

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训练文件资料。训练档案的基本内容应与训练诊断的基本内容相对应,完整地记录运动员在不同时间的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训练过程以及比赛结果等基本情况。

建立和使用训练档案时应做到:第一,按照专项运动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测试项目。第二,测试时严格遵守诊断的原则,在特定的时刻及时组织测试,并确保测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第三,统计负荷的量与强度时要按照统一的要求、标准进行,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可比性。第四,充分利用训练档案中所存储的信息,对训练工作做出正确的

30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评价,及时提出调节期望,发出修正指令,对训练过程的不同环节,即状态的诊断、目标的建立、计划的制订或训练的组织实施进行必要的调节,以保证训练过程按指定方式运行,完成状态转移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训练档案可以文字、影象或计算机软盘等形式存储。(田麦久) 10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 overall multi—yearly training process

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会持续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一般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中,最佳竞技阶段是核心,是最主要的阶段,它的任务就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一切训练均应围绕着使运动员能在最佳年龄区间处于最佳竞技阶段而组织进行。

为了能使运动员在最佳年龄区间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就需要很好地安排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根据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运动员的基础运动能力。专项提高阶段则集中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最佳竞技阶段、最佳年龄区间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最佳竞技阶段之后的竞技保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尽量保持已经达到的竞技水平或尽量减少竞技水平下降的程度。这实际上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前几个阶段的训练成果,发挥更大的训练效益。(田麦久)

102、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staged multiyear一training process

两年以上特定时间的多年训练过程。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组成部分。 儿童少年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应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特征,主要发展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多项基本技术;发展一般心理品质;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优秀运动员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包括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竟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前两个阶段的训练要求大体一致,运动员把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放在训练的首要位置。例如,对于体能主导类项目来说,首要的是专项运动素质;而对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来说,首要的是技术和战术。竞技保持阶段首要的任务是保持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稳定性。(参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田麦久)

103、基础训练阶段 basic stage of training process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持续时间为3—5年。主要任务为根据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基础运动能力。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为:第一,协调能力与基本运动能力;第二,多项基本技术;第三,一般心理品质;第四,基本运动素质。

通常可将3--5年的基础训练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1—2年内,应该全面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学习多项运动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相应地发展一般运动素质,培养参加运动训练所需要的一般心理品质。随着运动员发育情况的变化,根据他们在初期基础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才能,使教练员能够对其发展潜力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并确定其专项训练的方向,然后便进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在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训练的内容相对较为集中,应围绕着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基础组织训练,发展运动素质的训练比例应逐渐增大。技术比较复杂的技能主导类诸项群,应着重抓好基本技术的训练。技术相对较为单一的体能主导类各项目,则应把较大的精力放在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上。

31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安排参加基础训练的少年儿童的训练负荷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负荷的逐步增加,会对运动员机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但不适宜地追求过大的训练负荷,则常常会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以至葬送他们的运动前途。(参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

(田麦久)

104、启蒙训练 Initiative training

对儿童少年所进行的最初始的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学习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打好初步的身体基础,为今后从事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专门训练做好准备。(董国珍)

105、专项训练 specialized training

采用专项运动的本身,或与专项在动作结构上、能量供给上、对机体的作用上相似的手段所进行的训练,其目的在于直接提高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机能,专项运动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以及专项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专项训练内容安排因项、因时、因人而异,一般地讲专项训练内容随比赛任务的临近安排的越来越多。在现代训练中,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更加突出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几乎贯穿训练的全过程,而一般训练手段只是对专项训练的补充和调整。(董国珍)

106、专项提高训练阶段 improvement stage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4一6年。主要任务为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对于发展体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为:第一,专项运动素质;第二,专项技术战术;第三,专项心理品质;第四,训练理论知识。对于发展技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为:第一,专项技术战术;第二,专项运动素质;第三,专项心理品质;第四,训练理论知识。

在此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负荷通常逐年提高,并常常力图逼近个人运动负荷的极限。(田麦久)

107、训练年龄 sport career age

运动员系统参加运动训练的年限。亦称为运动年龄。运动员通常需经过6--10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水平的选手,优秀运动员训练的全过程可达15-20年。(董国珍)

108、“高原现象” plateau phenomenon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多发生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专项提高训练阶段与最佳竞技训练阶段之间。

导致高原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伴随运动员生长发育的渐次成熟,遗传效应的减弱或停止;2)由于机体多年面对同一训练方法、手段的习惯性刺激而出现的应激阈值的提高;3)竞技动机的减弱;4)运动伤病对系统训练的干扰。

高原现象发生后,应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改进训练方法,治疗运动伤病,以继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田麦久)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