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化学 简答题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生物化学 简答题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599ee084254b35eefd348c

10.酶是生物催化剂,它通过降低进入转化态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平衡。由于正向

和逆向过程都经相同的转化态,因此两者的速度均可被酶促进。该反应总的自有能变化不会因有酶的存在而改变。但需要注意,由于底物和产物所固有的自有能是不同的,因此由底物或产物进入到转化态所需要的活化能的多少是不相同的。酶加快相反两个过程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如果某过程进入的速度太慢,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不能进行的。 11.借助米氏方程来研究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影响的一种有用方法是,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检验这个

方程。在下述条件下,方程呈什么形式?说明什么问题? (1)当[S]=Km (2)当[S]>>Km (3)当[S]<

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当[S]>>Km时,方程变成v=Vmax。此时,底物浓度很高,初速度变成零级反应。即初速度不依赖于底物浓度,并表现为最大反应速率;(3)当[S]<

和Km。

[S](mmol/L): 0.00125 0.01 0.04 0.10 2.0 10 V(mmol/L·min): 14 35 56 66 69 70

12.从数据可看出,在高浓度底物存在下,反应速率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已达到最大反应速率70。由

于Km等于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对应的底物浓度,因此,对应于最大半反应速率35的底物浓度0.01即为Km值。

13.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的四聚体蛋白,它含有四个活性部位。在最适

条件下,5微克纯酶每分钟催化2.8微摩甘油醛-3-磷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试计算该酶的比活力和单个活性部位的转化数。

13.(1)酶的比活力定义为每毫克蛋白质所具有的酶的活力单位数(1个酶的活力单位时指在规定条

件下每分钟转化1μmol的底物所需酶量)。因此,2.8μmol·min-1=2.8个酶的活力单位。比活力=2.8单位/0.005mg蛋白质=560单位/mg蛋白质。(2)酶的转换数指每摩尔的酶(单体酶)或酶活性部位的摩尔数(含多个活性部位的酶)在单位时间内转化底物的摩尔数。每个活性部位的转换数=单位时间内转化底物的摩尔数/酶活性部位的摩尔数=2.8/(5×4/40000)=5600min-1。

14.研究某抑制剂对单底物酶催化反应的影响,获得如下表的结果:

[S](mmol·L-1)

0

0.05

0.33

5

V(μmol·L-1·min-1) [I](mmol·L-1)

0.5 0.20

1.0 0.14

0.10 0.20 0.40 0.50 0.50 0.67 0.80 0.83 0.33 0.50 0.67 0.71 0.25 0.40 0.57 0.63

(1)该抑制剂是竞争性抑制还是非竞争性抑制?

(2)在无抑制剂存在时,该酶促反应的Vmax和Km是多大? (3)在有抑制剂存在时,该酶促反应的Vmax和Km是多大? (4)该反应的抑制常数(Ki)是多少?

14.应用双倒数作图法先将题中的数据换算成倒数,得到如下表结果,以1/v对1/[S]作图得到曲线。

1/[S](L·mmol -1)

0

20

10 5.0 2.5 2.0

3.03 2.00 1.49 1.25 1.20

1/V(L·min·μmol-1) [I](mmol·L-1)

0.5 5.00

3.03 2.00 1.49 1.41

1.0 7.14 4.00 2.50 1.75 1.59

(1)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该抑制剂存在下,Vmax没有改变,而Km增大。表明该抑制剂是竞争性抑制剂。 (2)在无抑制剂存在时,量取纵轴上的截距时1(L·min·μmol-1)。根据纵轴截距=1/Vmax,所以Vmax=1/纵轴截距=1μmol ·L-1·min-1。量取横轴截距是-10(L·mmol-1),根据横轴截距=-1/Km,所以Km=-1/-10=0.1 mmol·L-1。

(3)由于该抑制剂属于竞争性的,因此Vmax不变,Km增大。可以看出,这种增大还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在[I]为0.5 mmol·L-1时,Km为0.188 mmol·L-1;当[I]为1.0 mmol·L-1时,Km为0.30 mmol·L-1。 (4)在有竞争性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横轴截距=

1/Km(1+[I]/Ki),代入一组[I]和Km,即可算出此时Ki

双倒数作图1/v-1/[S] =0.5 mmol·L-1。

15.把鸡蛋保存在冰箱4-6周而不会损坏。但将去除卵清的卵黄保存在冰箱中时,很快会变质。 (1)什么原因引起损坏?

(2)为什么卵清能防止卵黄损坏?

(3)这种保护方式对鸟类来说,其生物学上的优点是什么?

15.(1)卵黄为细菌的快速生长提供了丰富营养物质。细菌的快速生长及相联系的代谢活动构成卵黄损

6

坏的原因;(2)许多细菌需要外源生物素才能生长。因为生物素是细菌代谢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羧化酶的辅酶,其功能是参入或转移CO2。卵清中含有一种叫做抗生物素蛋白的碱性蛋白质。该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结合生物素的能力。对于细菌来说,为了进入到卵黄中,必需穿过这层厚的卵清层。由于卵清完全缺乏细菌必需的生物素,细菌存活是不可能的,因而防止了卵黄的损坏;(3)这种对鸟类种群的保护方式在生物学上的优点是明显的。因为在小鸟孵出之前,鸟卵必需温育好几周,卵清能保证卵黄和发育着的胚胎不受细菌的侵袭。

(五)问答题及计算题(解题要点)

1. 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1.答: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

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2. DNA热变性有何特点?Tm值表示什么?

2.答:将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70~100℃几分钟后,双螺旋结构即发生破坏,氢键断裂,两条链彼

此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状,此过程为DNA的热变性,有以下特点:变性温度范围很窄,260nm处的紫外吸收增加;粘度下降;生物活性丧失;比旋度下降;酸碱滴定曲线改变。Tm值代表核酸的变性温度(熔解温度、熔点)。在数值上等于DNA变性时摩尔磷消光值(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值半数时所对应的温度。

3什么是糖?糖类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3答:定义:糖类是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作用:1.能源物质:提供大量能量,如淀粉氧化可以放出大量能量。 可转变为生命所必需的其他物质如脂质、蛋白质等。

2.结构物质:可作为生命体的结构物质,如纤维素在植物中起支持作用。 3.生物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可作为细胞信息识别的信息分子如细胞 的黏附

(五) 问答题

1.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1.答: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

(1)鱼藤酮(rotenone)、阿米妥(amytal)、以及杀粉蝶菌素(piericidin-A),它们的作用是阻断电子由NADH向辅酶Q的传递。鱼藤酮是从热带植物(Derriselliptiee)的根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它能和NADH脱氢酶牢固结合,因而能阻断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鱼藤酮对黄素蛋白不起作用,所以鱼藤酮可以用来鉴别NADH呼吸链与FADH2呼吸链。阿米妥的作用与鱼藤酮相似,但作用较弱,可用作麻醉药。杀粉蝶菌素A是辅酶Q的结构类似物,由此可以与辅酶Q相竞争,从而抑制电子传递。

7

(2)抗霉素A(antimycin A)是从链霉菌分离出的抗菌素,它抑制电子从细胞色素b到细胞色素c1的传递作用。

(3)氰化物、一氧化碳、叠氮化合物及硫化氢可以阻断电子细胞色素aa3向氧的传递作用,这也就是氰化物及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2.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NADPH,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如何进一步氧化?

2.答:葡萄糖的磷酸戊糖途径是在胞液中进行的,生成的NADPH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最

重要的是作为合成代谢的供氢体。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参加线粒体的呼吸链进行氧化,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但是线粒体内膜不允许NADPH和NADH通过,胞液中NADPH所携带的氢是通过转氢酶催化过程进人线粒体的:

+十

(1)NADPH + NAD → NADP + NADH

(2)NADH所携带的氢通过两种穿梭作用进人线粒体进行氧化: a 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人线粒体后生成FADH2。 b 苹果酸穿梭作用;进人线粒体后生成NADH。

3.有人曾经考虑过使用解偶联剂如2,4-二硝基苯酚(DNP)作为减肥药,但很快就被放弃使用,为什么?

3.答:DNP作为一种解偶联剂,能够破坏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使质子梯度转变为热能,而不

是ATP。在解偶联状态下,电子传递过程完全是自由进行的,底物失去控制地被快速氧化,细胞的代谢速率将大幅度提高。这些将导致机体组织消耗其存在的能源形式,如糖原和脂肪,因此有减肥的功效。但是由于这种消耗是失去控制的消耗,同时消耗过程中过分产热,这势必会给机体带来强烈的副作用。

4.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

4.答:目前解释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如何偶联的假说有三个。其中化学渗透假说得到较普遍的公认。

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

(1)线粒体内膜是封闭的对质子不通透的完整内膜系统。

(2)电子传递链中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是交叉排列,氢传递体有质子(H)泵的作用,在

电子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将质子(H)从内膜内侧基质中泵到内膜外侧。

(3)质子泵出后,不能自由通过内膜回到内膜内侧,这就形成内膜外侧质子(H)浓度高于内侧,使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因而也就形成了两侧质子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梯度。这两种跨膜梯度是电子传递所产生的电化学电势,是质子回到膜内的动力,称质子移动力或质子动力势。

(4)一对电子(2eˉ)从NADH传递到O2的过程中共有3对H从膜内转移到膜外。复合物

Ⅰ、Ⅲ、Ⅳ着质子泵的作用,这与氧化磷酸化的三个偶联部位一致,每次泵出2个H。

(5)质子移动力是质子返回膜内的动力,是ADP磷酸化成ATP的能量所在,在质子移动力驱

使下,质子(H)通过F1F0-ATP合酶回到膜内,同时ADP磷酸化合戚ATP。

5. 尽管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都用NAD作为电子受体,但两者并不彼此竞争同

一细胞的NAD库,为什么?

5. 答: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位于线粒体内,甘油醛-3-磷酸位于胞液中。由于线粒体中和胞液中的

++

NAD库被线粒体内膜分开,而内膜对NAD是不可通透的。因此,这两种酶并不彼此竞争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