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512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90e21e49649b6648d747e6

二、阅读理解题(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五小题,共30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办呢??

(曾皙)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2. 子路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子路说话内容和方式:他自信自负,说自己能治理好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让人民在困难中有勇气,看到希望。他说话时不谦让,只求表现自己,说自己有能力让人民懂得礼仪。他无小人之心,无虚伪之心,无畏怯之态。 孔子对子路的态度:哂笑,有讥讽有嘲笑。 3. 曾皙的人生理想是怎样的?孔子为何认同曾皙?

曾皙的人生理想是:暮春时分,与大人小孩一起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而回。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种对安详平和的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一种社会政治的理想,一种大同理想

4. 试从对曾皙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分析曾皙的性情。

当孔子问到曾皙时,曾皙是把一曲弹完,再放下琴站起来回答问题,从他从容不迫的动作中可以见出他稳重而又悠然的性情。

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回答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他淡泊自然的情怀。 5. 试以本段材料为例,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形象。

孔子的形象:?以吾一日长乎尔?,他是平等和蔼的,让人如沫春风;谦虚下人的态度,让人感到。对他人的不足,如子路的不知谦让,也只不露痕迹地一笑;对别人的优点,则不吝给予大大的称赞,?吾与点也!?责人之轻微,赞人之显著,是师长,更是仁者。 子路的形象:他自信自负,说自己能治理好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让人民在困难中有勇气,看到希望。他说话时不谦让,只求表现自己,说自己有能力让人民懂得礼仪。他无小人之心,无虚伪之心,无畏怯之态。

(二)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

5

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自从先生(指惠子)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2. 庄子讲述匠石运斤成风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庄子讲述匠石运斤成风的故事并不是要表明这个工匠的技艺多么精湛,而是要表明世上存在一种类似于这位工匠和郢人的关系那样的知音关系。即:相遇,则激发出彼此的才华;失去,则留下的一方才华再也施展不出。失去惠子,庄子就失去了对手,失去了可以对话的对象,这是一种失去知音的寂寞与悲哀。

3. 妻子过世,庄子鼓盆而歌;惠子过世,庄子流露出寂寞与悲哀。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处庄子态度的差异的?

妻子的死,庄子?鼓盆而歌?,是因为他站在妻子的立场,也就是亡者的立场来看待人生和死亡的问题,得出的是豁达的结论。

惠子的死,庄子叹?无与言之矣?,乃是从自己也就是活着的一方来感受死亡,那自然是悲哀的。

可以说,这两种立场是互补的,共同构成了庄子思维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可执其一端来看待。

(三)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三千太学生向朝廷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文王)不答应。不久文王也后悔了。 2. 嵇康临刑前唯独牵挂《广陵散》一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嵇康临刑镇定坦然,面对死生变故神情自若,不异于常, 唯独牵挂《广陵散》一曲。在一个名士屡遭杀戮的时代,嵇康此举足见人物雅量。《世说新语》将此故事归入?雅量?篇,千载之下,魏晋名士洒脱背后的残酷,飘逸背后的凄苦令人唏嘘,恍若目前。

3. 划线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刻画嵇康的?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嵇康的影响。?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从广度衬托嵇康在当时朝野影响之大影响面之广;?文王亦寻悔焉?从深度衬托嵇康的影响,文王(司马超)也很快为杀掉嵇康的行为而后悔,心理描写点到为止,给读者思索回味的余地。

(四)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王子猷经过一晚上才到,到了门口却不进去而回来了。 2. 这则故事开头的“夜大雪”与主人公王子猷的行为有什么关联?

地处江南的绍兴下雪应该是稀罕事,下大雪尤其罕见,故下大雪,王子猷便从睡眠中

6

醒来。于是就咏左思的《招隐诗》,《招隐诗》有两首,两首诗中均提到?雪?。有雪有酒,自然还得有诗,且是隐士诗。王子猷居山阴时,正做着隐士,自然也就想起隐士戴安道。 3. 你是如何理解王子猷的性情的?

魏晋人言行多乖张,后世称之为?魏晋风度?,名士气派。这主要是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使然,也与文人士者的才识与个性有关,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雪夜访戴的一则中,王子猷个性鲜明,他任自然、重过程而不在乎结果的?乘兴而来,兴尽而去?,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五)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1. 家乡前辈把细腰蜂捕捉小青虫说成是拉去做女儿,鲁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家乡前辈把细腰蜂捕捉小青虫当作一个美谈——一个中国传统中的美谈,即螟蛉之子的故事。鲁迅引入了西方科学的参照——一法布尔(发勃耳)《昆虫记》的说法,证实这一美谈是违背科学的。?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按鲁迅的看法,中国传统的文学(包括民间传说)都是给人好梦的,但是被科学给打破了。表现了文学的美梦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对立,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瞒?与?骗?的底色。

2. 细腰蜂与小青虫的故事是“闲谈”吗?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作者由细腰蜂捕获小青虫的趣事及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效起笔,貌似闲谈,其实闲笔不?闲?。

作者由细腰蜂用自己释放的毒液麻痹了小青虫,联想到旧时中国?圣君,贤臣,圣贤,

圣贤之徒?——统治者机器帮闲们对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由此及彼借题发挥,以虫喻人,小中见大,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思。

3. 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语言诙谐幽默、机警风趣、好用反语。如“当长夏无事,遣暑林荫,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得极富情趣,令人在灰心的微笑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

作为“闲谈”,兴之所至,文字又表现出生动活泼,从容闲适。如“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对传统文化的“瞒”与“骗”揭示入木三分,又避免枯燥乏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7

(六)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以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1. 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指的是什么?

黄金世界的理想是古代统治者的理想,被统治者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

2. 对于黄金世界的理想,鲁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其依据是什么?

结论——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

依据: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即不可长久统治。

(七)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者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借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朝上看的。

1. 对于这则故事,钱钟书引出的新解是什么?讽刺对象是谁?

新解:是天文学家不过是好高骛远,而政客却是钻营之徒,下野下台之后,找个借口说深入基层,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再往上爬。 讽刺不甘下台、殚精竭虑往上爬的政客。

2. 请结合本则故事及其他几则故事,谈谈钱钟书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的讽刺巧妙,一针见血,犀利幽默。如“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及“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等。

三言两语,蕴含丰富,睿智深刻。如“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

(八)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