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悬索桥锚碇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型悬索桥锚碇基坑开挖施工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c7abbb04a1b0717fd5dd74

XXX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①. 《XXX大桥施工图》;

②. 《XXX大桥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③.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50-2011);

④.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⑤.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 ⑥.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03); ⑦. 《XXX大桥北锚碇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锚碇基础概况 1.1 概述

北锚碇位于XX上,平面坐标为X=3399515.147,Y=525762.125。采用重力式锚碇,锚碇基础采用外径63m,壁厚1.2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加环形钢筋混凝土内衬支护结构。

1.2 帽梁概况

为保证地连墙开挖阶段受力及刚度的需要, 在地下连续墙顶部设置刚度较大的帽梁。帽梁 为钢筋混凝土圆形结构,地连墙顶部伸入帽梁 10cm,顶部竖向钢筋全部伸入帽梁中,与帽梁

相连。帽梁悬出地连墙内侧1.0m,外侧1.5m, 2-2:帽梁结构图(单位:cm)帽梁总宽度3.7m,高2.5m。帽梁顶标高+56.20m,施工区域地面标高约为+56.50m。帽梁的结构形式见图2-2。 帽梁平面分为12个长度单元进行施工,单个长度单元长16.49m(外周边),每个长度单元内设置2.8米长微膨胀混凝土后浇段。

1.3 内衬概况

为了满足地连墙开挖阶段的受力要求,在圆形地连墙内侧设置圆形的刚性混凝土内衬,内衬作为地连墙的弹性支撑设置在地下连续墙内侧。考虑地连墙结构受力、减少施工周期和开挖段土体蠕变对地连墙的影响,内衬施工层高取2m及3m两种类型,各层内衬底面设置成15°的斜坡,下层内衬与上层内衬结合面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以避免各层内衬间混凝土浇筑出现空隙。

为保证内衬与地连墙间的连接质量及共同受力,在地连墙内设置水平钢筋并预埋直螺纹钢筋连接器,内衬钢筋通过连接器与地连墙钢筋相连。各层内衬竖向钢筋采用钢筋连接器连接。

根据受力不同,内衬厚度沿竖向采用分段变厚方式设置。帽梁底以下4.5m深度范围厚1.0m,4.5m~10.5m深度范围厚1.5m,10.5m以下深度范围厚2.0m。

为防止内衬施工出现裂纹及收缩变形,内衬分12个长15.08m(外周边长)的单元进行施工,其中在一个单元长度内设置长2.8m的微膨胀混凝土后浇段。

1.4基坑内降排水

坑内降水、排水主要包括坑内岩石 裂隙渗水、施工用水、雨水等。采用降 水管井抽排出基坑,降水管井深入基础 底面以下2.2m。基坑外设置截水沟, 位于施工便道外侧。基坑降排水结构布

置详见图2-3。 图2-3:基坑降排水布置图

1.5 基坑开挖

锚碇基础底面置于中风化砂岩或中风化中细砂岩内,基础底面高程为+34.20m,开挖面高程为+32.47m~+34.00m,开挖深度22.20m~23.73m。

2、工程地质概况

XX为河漫滩沉积层地貌单元,属长江的江心洲。北锚碇场区底层为①层素填土(层厚1.0~4.0m)、②1层粉质黏土(层厚3.9~6.3m)、③层卵石夹漂石(层

厚9.1~18.0m),卵石粒径一般2~10cm,大者17~30cm,卵石含量65~95%,夹漂石,其粒径一般为20~50cm,含量一般约5~15%。卵漂石成分以花岗岩、灰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基岩主要为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砾岩、疏松砂岩及泥岩,中厚层~厚层状交错发育,其中全~强风化带厚度小,分布零星,均匀性较差;中风化~微风化带基岩软硬相间,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均有较大差异,均匀性较差,但中下部中、微风化中细砂岩、砾岩力学强度高,工程性质较好。

3、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场区不同的岩土类别及其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含水岩组为第四系卵石类土;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水岩组为白垩系五龙组砾岩、中粗砂岩、砂岩、泥质砂岩岩组。

勘察成果表明,北锚碇位于XX江心洲,覆盖层较厚,且中上部分主要为卵石、卵石夹漂石等强透水性地层,基坑的用水及支护问题较为严重,需采取防水、止水措施。

4、主要工程数量

表2-1: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1 2 3 4 5 项目类型 帽梁混凝土 帽梁钢筋 内衬混凝土 内衬钢筋 挖方 规 格 C30 C30微膨胀 HRB335钢筋 C35 C35微膨胀 HRB335钢筋 / 单位 m3 m3 t m3 m3 t m3 数 量 1809.4 27.7 135.91 5355.1 86.8 519.06 69643 备 注

三、施工方案

1、总体施工方案

地连墙全部槽段施工完成后进行墙脚以下防渗压浆施工,拆除导墙,开挖基槽进行帽梁施工。并进行抽水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槽段接缝处的压浆封水,封水效果良好方可开始基坑开挖。

基坑共分8层进行开挖,层高分为2.0m和3.0m两种,开挖一层施工一层内衬,待已浇筑内衬达到规定强度后再继续开挖下一层。内衬采用逆筑法施工,分12个长15.08m(外周边长)的施工单元,其中在一个单元长度内设置长2.8m的微膨胀混凝土后浇段。

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连墙、基坑、周边土体、建造物进行监控,确保施工安全。

基坑开挖及帽梁内衬施工流程见图3-1。

图3-1: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