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林业产业》2月,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唐丽芳,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7年《中国林业产业》2月,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唐丽芳,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ef7a6f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8

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类型及种类概述

唐丽芳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岩溶地区植被情况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备受关注。文章从目前云南地区岩溶地区植被实际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主要分布情况进行相关类型和种类的统计,对于植被保护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岩溶;植被分布;类型品种 1 云南地区岩溶情况 1.1地理位置

监测区域指以云贵高原西部为中心的岩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西两侧,是全国三大岩溶中心之一。主要分布于滇东、滇中高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区内地形地貌、岩性、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多变。

1.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以山地地貌为主,岩溶地貌广泛分布。该区域因受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表高程逐步抬升,岩体皱褶、变形和断裂,河流的切割作用不断加大,从而塑造了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

1.3气候

监测区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监测区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监测区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监测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1.4水文

监测区水量丰富,但部分岩溶地区缺水严重。该区域河流众多,分属长江、

珠江及西南诸河的红河、澜沧江、怒江等,且其中不乏国际性河流,如红河、澜沧江等。

1.5土壤

监测区土壤类型多,岩溶地区缺土严重。该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域跨度大,作为成土母质的基岩风化物各地不同,土壤类型丰富。

岩溶地区成土母岩主要为纯灰岩,间或少部分泥质灰岩或硅质灰岩。碳酸盐岩质地较纯,含不溶成分较少,风化成土速率极慢。

由碳酸岩溶蚀残余物发育的石灰岩土通常分为黄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4个亚类。 2 岩溶地区植被覆盖情况

岩溶地区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从南至北也依次分布着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及云南松林等森林类型。岩溶植被具有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钙性的特点。

2.1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面积结构

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按照植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为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五类。植被类型以灌木型、旱地作物型为主,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8.3%;乔木型、草丛型次之,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9.1%。各类型占石漠化土地面积及比重如下:

乔木型面积55.2万公顷,占19.5%; 灌木型面积96.1万公顷,占33.8%; 草丛型面积55.8万公顷,占19.6%; 旱地作物型面积69.6万公顷,占24.5%; 无植被型面积7.3万公顷,占2.6%。

石漠化土地植被类型面积结构及分布详见表2-1及图2-1。

表2-1 石漠化土地按植被类型分程度统计表单位:公顷

项目 合计 % 合计 2839751.3 100% 轻度石漠化 1373998.9 48.4% 中度石漠化 1119735.1 39.4% 重度石漠化 249988.1 8.8% 极重度石漠化 96029.2 3.4% 乔木型 % 灌木型 % 草丛型 % 旱地作物型 % 无植被型 % 552370.5 19.5% 960847.3 33.8% 557580.8 19.6% 695548.8 24.5% 73403.9 2.6% 508352.2 17.9% 676767.9 23.8% 88205.6 3.1% 100673.2 3.5% 40108.6 1.4% 279331.9 9.8% 296288.5 10.4% 502197.1 17.7% 1809.0 0.1% 3909.7 0.1% 3682.1 0.1% 149490.2 5.3% 87916.0 3.1% 4990.1 0.2% 1065.4 0.0% 23596.5 0.8% 4762.5 0.2% 66604.8 2.3%

图2-1 石漠化土地各植被类型占比

2.2岩溶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基本情况

由于岩溶地区山地生态严酷,选择与当地相互适宜的树种将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所在,从实际而言,如下所示。

1、分布较为广泛的石漠化草丛,这里常被牧民过度开采,石漠化现象非常显著,群落一直处于草丛状态,高度一般不超过0.5米,植被主要以粉叶小蘖(Becberis pruinosa Franch)、硬干禾(Capillipedium assimile A.Canus)灌木草丛为主。

2、以板栗园为代表的石灰岩草丛,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地区,但是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进行封闭,只是采用零星放牧,这里已经逐渐出现了很多小型灌木丛,例如毛枝绣线菊(Spiraca martinii Levl)、团花木新木姜子(Neolitsea bomilaneha Allen)、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P.Beauv ex Roemer)灌丛,这里主要是草丛阶段恢复为灌丛阶段的中间过渡阶段,群落高度为0.3-1.5

米,自然恢复明显。

3、主要在封闭石漠化灌草丛22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以团花木新木姜子(Neolitsea homilantha Al-len)为主要优势品种的树木,群落一般主要高度为2-5米,这样状态下的乔灌木已经远远超过草木植物。

4、借助板栗园附近的玉米地代表耕地,这一地区主要是非常开阔的“坝子”地区,常年为种植的玉米、向日葵、烤烟等。

5、以蓑衣山地区为代表的原生林,属于乔木顶级样地,属于彝族密枝林,保护的非常完好,群落高度一般为8-10米,属于非常稳定的植被区域。

6、以云南松树林为代表的人工林,主要为30年前石漠化山地的人工飞播林地,主要以云南松为主,群落高度为8-12米。

在我国很多岩溶地区栽种的植物更多以速生耐干旱瘠薄树种,其实际生长过程是成活率高,覆盖率提升快。

云南大化岩溶山地上树龄超百年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王,H:45m,D:226cm

在以上这些植被中,由于人工介入程度较高,导致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石漠化日趋严重,而人工林覆盖面积始终无法有效提升,导致石漠化地区植被现状较为堪忧。

3云南岩溶地区植被生态系统重建对策 3.1加强宣传

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生态特征、造成的危害、治理的必要性和现行政策应通过新闻媒体作大力宣传,特别是近年来通过石漠化土地治理所取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脱贫致富等典型案例宣传到石漠化地区的每个干部、群众心中。 3.2继续开展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继续开展封山育林、特别是已经石漠化的地段以封山为主,封育结合;加大种草种树力度,根据各立地条件,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千万不能采取行政命令一刀切;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严禁在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地区采樵和烧荒,是恢复岩溶地区森林植被最佳途径;加大石漠化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可以解决岩溶地区的贫困,另一方面恢复生态环

境。

3.3加快综合治理步伐

进一步加大已实施工程的6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治理力度,争取尽快启动另外53个有石漠化分布县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被管护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将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石漠化的生态环境,综合林业、农业、水利措施,有效地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 3.4采用科学恢复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各有不同:

①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70%以上的石漠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缺乏,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和牲畜放养。利用周围地区天然下种能力,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最终发展乔木、灌丛、草本相结合的植被群。

②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50%~70%的石漠化区域,采取人工补植的方法,补植乡土树种和经济型林草,然后封山。

③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30%~50%的石漠化区域,坡度较缓,自然条件较好,适宜种植乡土阔叶树种,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

【参考文献】

[1] 蔡年辉,李根前,陆元昌,云南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4)

[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生态学报. 2015(03)

[3] 刘玉,李林立,赵柯,王丽丽,饶懿,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