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9414cada38376baf1faefe

程中,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得以形成,与此同时,自然又成为属人的存在,成为人直观自己、确证自己的客体。这样,主客体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肯定的关系,审美情感自然也是这二者之间相互肯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美感心理过程中,正是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等诸多因素的和谐运动,美感心理过程达到高潮。

3、效应阶段

审美主体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并不意味着美感活动结束,而是转向对整个审美活动的判断。滕守尧先生认为,“一旦审美主体从审美观照的‘惑’或‘愚’状态中恢复过来,就会不由自主的作出这种判断。”(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P88)他所说的这种判断就是指审美判断。审美判断就是主体依据一定的审美尺度和标准作出的评价和判断,即审美对象美或不美。这种审美判断主要依靠的是理性判断,并且是美感心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任何美感活动都必然包含一定的审美判断。

首先,审美判断具有主观差异性。因为审美判断的审美标准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性,它总是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气质修养、爱好禀赋、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个性因素相关联,因而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就必然具有主观差异性,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审美判断又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因为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形成总是受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所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对审美判断系统分析指出,审美判断是无关利害、概念和目的的判断,它既具有主观的个体差异性,又必然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

随着审美判断的完成,审美主体开始对整个美感活动加以反思。这种审美反思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可以使主体对整个审美活动重新加以审视。在审美反思中,审美主体不仅可以对在美感活动中已经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作进一步思考,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发掘未曾发掘的新意蕴,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强化主体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塑造主体的审美人格。

(二)美感心理过程的精神内涵

美的呈现离不开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生成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在美感心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因为美感心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主体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作为精神活动主体的人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内涵,主要体现在惊讶

发现、体验沉醉、领悟澄明三个方面。

1、惊讶发现

美感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事物的惊奇、惊喜之感,表现为对事物或事件的新发现。客体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注意和期待,就是因为它以其独特之处让我们惊奇。布洛说:“它像是某种片刻之间涌现出来的新的急流;或者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变得光耀夺目。”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他对第一次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作品《干草堆》时这样说到:

然而我却无法辨认出那是干草堆-----。我怀着惊讶和复杂的心情认为:这幅画不但紧紧抓住了你,而且给了你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色彩经过调和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力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绘画竟然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和光辉------(转引自《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译者前言,查立译,滕守尧校)

由此可见,正是惊讶发现使审美主体从日常生活中跳出来,发现物象的独特之处,从而建立起二者间诗意的审美关系。在《哲学导论》中,张世英认为,惊异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发现,它引导着人们去观察眼前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使世界敞亮。真正的诗人境界或审美意识就在于激起的惊异(指客观物象对于主体)。

美感中的惊讶发现与日常生活中的好奇、惊诧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好奇、惊诧,是人们对有悖于日常生活惯例的现象采取的一种特别关切的态度,并不具有持久深刻的内涵。而审美中的惊讶发现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一个新世界的即将敞开。这种惊讶发现它是主客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需要客体具有使人惊讶的独特之处,又需要主体具备惊讶发现的能力;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又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既能够使主体摆脱世界功利,以审美的态度观照对象,也能使客体从客观物象变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实际上,正是这种美感的惊讶发现,将主体带入到美感活动中,与客体相交融,从而使主体进入体验沉醉状态。

2、体验沉醉

在美感活动中,主体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意味着主体已处于体验沉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思想感情、把我们的整个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与对象相契合,相拥抱,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这时心理活动所出现的状态是出神、发呆、是以假当真,物我

两忘,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对象融二为一。海兹拉伊曾这样描述欣赏秋天落叶景象时的审美体验:(转引自《鉴赏的艺术》滕守尧主编,(英)奥斯本著,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P45页)

叶落了,随着细微的响声,一片秋叶从高高的树上飘落下来。红色中透着金黄。叶落时直接穿过树枝,然后在空中犹豫片刻,在最低层的树枝下飘了一会儿。在阳光的照射下,上面的露珠光彩熠熠,雾气蒙蒙。现在,落叶在空中划出一个悠然的弧形,在最后落到地面之前又在空中滞留了片刻。

你见证了叶落的全部过程。其中有某种东西使你惊奇得透不过气来。你周围的城镇、乡村和花园已被忘却。时间陷入停顿状态。你的思路也被打断。树叶上金红色泽,飘落时弧形的优美形式,充满了你的整个意识,充满了你的心灵。好像你的存在,就是为了凝视这片树叶的下落似的,倘若你有其他关注的事情和目的,那你已经将其抛到了脑后。你不知道这个过程持续了多久,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包含一种永不过时的特性,一种永恒的特性。你因此获得一次审美体验。

从海兹拉伊所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审美体验的最大特点就是“物我不分、凝神观照”。朱光潜先生也曾以欣赏古松为例这样说道:“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利用到古松上面,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受古松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幅苍老劲拨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真正的审美体验过程与抽象的逻辑思维无关,而是重在体悟,是对客体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这种体验中,主体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进行着情感的体悟与价值的品味,获得的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

并且,这种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状态与主体丰富的人生体验息息相关。因为美感体验的对象实际上是人生的各种体验的凝聚和浓缩,它是各种人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的升华和整合。日本美学家笠原仲二论及中国古代美学概念“调适”时说:“以前所论述的种种美的感受,都意味着美的对象与人们的生理的、本能的追求相近、相合拍时的感情共鸣;或意味着美的对象与本能的憧憬。欲求理性的心身---相接近,相吻合时所引起的快适感一样。----美的对象所具有的跃动的洋溢着生命感的节律,与人们内部生命的脉搏相谐调,相协和时,就引起美的感受。”所以,一个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人其审美体验是无论如何达不到深度的,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叹从美学角度

讲,也正揭示了美感体验深度与实际生活体验之关系。《乐府古题要解》中记述了伯牙向成连学琴的一个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下来技巧已经掌握了,但演奏琴时还不能做到情感专注,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力。成连对伯牙说,我的琴艺还不能具有感动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伯牙带着老师给他的粮食等行装跟老师一起到蓬莱山。老师说:“我这就迎接我的老师去”,于是划船走了,十天都不回来。伯牙孤独而又伤感,但只见“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猛然醒悟过来,仰天长叹说,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波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由此可见,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真挚情感,美感才能沁人肺腑。所以,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石涛也说他画山水时,“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艺术家都非常注重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3、领悟澄明

审美体验使主体在美感心理过程中达到与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获得一种情感的体悟和人生价值的领悟,从而将主体引向澄明之境,进入真正的人生本然状态。所谓澄明,指的就是揭开遮蔽,却除迷误,走向光明。

然而,在人的实际生活中,人并非本然存在。马克思说:“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来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而只存在着它作为食物的抽象的存在;同样地,食物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并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摄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既然这样,人怎样获得本然?在柏拉图看来,人要获得本然,只有借助理性。叔本华的观点却与之恰恰相反,他认为,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好些事情,不应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明确提出,只有在美感领悟中,人才能真正进入人生本然状态。他认为,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毕竟与感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美感之中包含着领悟,是感性经验与超感性的经验的统一,是具体有限形象的直接感受与无限韵味的体悟的统一。马克思则认为,社会实践是人走向本然状态的现实基础和本质条件。

实际上,只有在美感活动中人才能真正进入人生的本然状态。在美的感受中,人面对具体有限的对象本身能够获取无限韵味,获得对人生本然状态的领悟。海德格尔就说:“诗人是听到事物本然状态的人”。(转引自张世英的《哲学导论》,第142页)。在美的感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