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2800顶管施工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DN2800顶管施工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9c7da4a8956bec0875e349

顶管涵后靠位置在顶进中可能发生变化,后台的布置应保持固定不动,确保顶管涵施工测量的正确性。

7.8. 管涵节生产、运输、堆放 7.8.1. 设计概况

本工程设计采用直径尺寸2800mm的圆形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涵节,每环管涵节为一整体,管涵节厚度255mm,整个工程管节总用量为34节宽度2000mm管节。管节两端分别预埋钢套环和钢环,管节内还预留对称压浆孔和起吊孔及翻身孔。顶管管材采用顶管专用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形式为F型接口,使用8mm厚锰钢钢套环连接。钢套环与管材接缝处设置止水胶圈,止水胶圈设于于管材预留凹槽内,止水胶圈厚度15mm,宽度30mm,与钢套环接触处为齿状形式(详见附图)。顶进中管材与管材对接处放置厚度不小于20mm橡胶板,板宽同管壁厚度。待顶进完毕后,缝隙内注满双组份聚硫基密封胶,与管材端口充分粘结牢固,填充密实。管道前后两端在管道内侧预埋400mm*10mm钢板,管材端口填充完毕后搭设支架采用350mm*120mm不锈钢板将两端钢板沿内截面焊死起到更好防水作用。

7.8.2. 管涵节的制作

圆形管涵节制作模具采用可拆式,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精度的内外模和底模三大部分组成的整体性良好的钢结构模具。

钢套环、钢环和钢筋笼采用机械成型和专用靠模焊接的制作工艺,钢筋骨架在标准模架上定位焊接成型,并采用专用吊具由行车将钢筋笼骨架整体吊运和入模。

7.8.3. 管涵节的运输

①管涵节出厂到工地时管涵节应承口朝下平稳地放于有专用支架的运输车辆的车斗内。

②管涵节运输、堆放时下面应搁置柔性材料的垫料。

③配备能满足施工需要的管涵节运输车辆,确保顶管涵推进连续性。

④管涵节运输时,必须注意,不要使其损坏,对于运输过程中被损坏的管涵节,应按技术负责人的指示处理。

⑤运输时,对混凝土管涵节的棱线部分,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损坏这部分,同时在装卸等搬运时也必须加以充分注意。

⑥管涵节接头等附件,必须分别打包,注明品种、数量后再运输。

25

⑦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损坏的管涵节,必须按技术负责人的指示,作废、修理等处理。 7.8.4.管涵节的贮存及堆放

①管涵节应按生产日期及型号排列堆放整齐,并应搁置在柔性垫条上,垫条厚度要一致,搁置部位上下一致。

②管涵节堆场坚实平整,堆放整齐,堆放高度在生产地点不超过一层。

③管涵节贮存时,必须充分注意,不要让管涵节产生有害的裂纹或永久性变形等,需要选择适当的贮存场所和贮存方法,以免因其自重造成的贮存场所不均匀下沉和垫木变形而产生异常应力和变形。贮存时,必须注意,不要让油类、泥等污损管涵节。

④管涵节接头必须按要求做好防腐处理,不要让这些附件因接触到雨水等产生锈蚀,不要粘附灰尘、砂粒等,以防降低品质。

7.9. 顶进前的技术措施

①对顶管涵穿越段路面标高进行重新摸底,成果作为本工程管线保护及沉降控制的原始资料。

②穿越前对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彻底检查,保证顶进时具有良好的性能。由于顶管涵施工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因此顶进应均匀施工,既要避免途中长时间的耽搁,又要避免顶速过快,设备的完好是均衡连续施工的基础。

7.10. 顶进中技术措施

相对于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中采取如下措施:

①顶进前要求对自身结构并不牢固的管线、窨井进行摸排,主要对象是管线分节处及管线与窨井连接处的渗漏情况,如果开顶之前及存在渗漏情况,建议顶进期间采取临吊或者临时封堵的办法,保证顶进期间管线的安全同时防止顶进期间向机头内涌水;待顶管涵顶过后可适时恢复管线的畅通,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②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全过程监测,以准确、及时地了解路面、管线的沉降情况,并在顶进施工中根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各类施工参数,保证道路和管线的安全。对于以上管线,认真听取管线单位的要求,根据需要布设直接监测点,严密监控施工过程中的管线沉降。具体请详见第八章(顶管涵工程监测)的有关要求。

③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顶进参数并严格控制,防止超挖、欠挖。 ④严格控制顶进的纠偏量,尽量减少对正面土体的扰动,尤其是在穿越管线下方顶进时,尽量做到少纠偏,以减小对正上方管线的影响。

26

⑤施工顶进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20mm/min左右,尽量做到均衡施工,同时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的耽搁。

⑥在穿越过程中,必须保持持续、均匀压浆,使出现的建筑空隙被迅速充填,根据实测的沉降情况进行补浆,保证通道上部土体的稳定。

⑦克服“背土”现象,利用在机头壳体顶部安装的压浆管和开设的压浆压注减摩泥浆,使土体和壳体上平面之间形成一泥浆膜,以减少土体与壳体的摩擦力,防止背土现象的发生。

⑧注意克服顶管涵机机头旋转现象。除压浆纠转技术措施外,可利用该顶管涵机中间的大刀盘正转和反转的切换来平衡顶管涵机的扭矩作用。

⑨补救措施:

本工程对于道路、管线的沉降量应严格控制在规范要求内,一旦超标,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控制沉降量。

① 调整顶进参数控制沉降的措施 a.减少正面出土量,提高正面土压力;

b.在顶管内超量压注润滑泥浆,提高管节周围土体的应力。 ② 设置注浆孔按需填充注浆控制沉降的措施

根据需要在路面上预留跟踪注浆孔备用,尤其是进出洞加固区范围内及顶进途中的重要管线。注浆管孔距为1m,深度为管线下部1m,范围为顶进截面及两侧各5m范围内。通过埋设垂直注浆管,在管线发生沉降后,其下侧的土体会产生空隙,及时注浆可进行填充,在顶管涵结束、悬吊拆除后可防止管线的沉降。

跟踪注浆采用两种不同配比的双液浆,配比分别如下: a.缓凝双液浆(1m3)

表5.2-1 水泥(kg) 235 膨润土(kg) 60 水(kg) 675 水玻璃(kg) 57

表5.2-2 水泥(kg) 235 膨润土(kg) 60 水(kg) 619 水玻璃(kg) 103 b.速凝双液浆(1m3)

7.11. 顶进后的技术措施 27

顶管涵结束后,及时打开管涵节上的注浆孔,压入水泥浆液置换管涵道外的触变泥浆,防止触变泥浆泌水后引起地层进一步沉降,各位置压入量与实测相应的路面沉降相对应。

八、管涵顶进工程监测 8.1. 监测项目内容

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建设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的规定,顶管涵施工时拟对以下方面进行监测:

①周边道路地面沉降及路面跟踪监测。 ②地下管线的垂直位移监测。 8.2. 监测方法

管涵顶进施工时,地表隆沉监测、管线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8.3. 测点布设 8.3.1. 测点布设原则 8.3.1.1地表沉降点布设原则

在现场布置顶管涵轴线投影到地面的沉降监测点和垂直于顶管涵轴线的沉降监测点。平行于顶管涵轴线的地面监测点主要用于观测顶管施工时对地面的影响程度,垂直于顶管轴线的地面监测点主要用于观测顶管施工时对地面的影响范围。沉降点桩埋深1m(要求达到道路面下原状土)。地表沉降桩顶必须低于路面,并且要有沉降桩保护装置。

8.3.1.2地下管线沉降点布设原则

施工前与各种管线单位联系,摸清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并将管线落到具体的布点图上,按管线单位要求进行监测点的埋设,并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沿线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要管线要根据需要跟踪监测,并把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管线单位。

根据本区段地下综合管线图资料来看,沿线给水、雨水、通信管线三类管道分布齐全,与顶管呈正交状。管线监测点的设置时,尽量布设管线直接测点,以便真实、直接反映管线变化情况。

8.3.2. 监测点布置要求

测点布置及监测点位数量表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