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瑶医治疗原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四章 瑶医治疗原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c80a0b52ea551810a687de

第四章 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就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的基本原则,又称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瑶医理论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不仅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是预防、养生和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原则。瑶医治则是瑶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瑶医思维中最具特色的三元和谐、盈亏平衡、气一万化等观点为指导,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抽象、模拟认识论在瑶医预防、养生、治疗中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瑶医治则是高度概括瑶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方法,又称治法。例如,各种病症从盈亏关系来说,离不开盈亏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因而打盈、风亏就是治疗原则。在这个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在专病专方的基础上,配合加减运用解毒、祛风、消痧、除蛊、补气、养血等方法,这就是打盈、风亏的具体治法。

从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来看,二者关系是从属的,治则的内涵一般、抽象,治法的内涵特殊、具体,二者的区别是大治则与小治法的区别。治则比较稳定,而治法比较灵活,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治则是治法的升华。就治则与治法在临床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析,治则应为第一层次,包括祛因为要、风亏打盈、治求专方、恶病不补、捉母擒子等;它不能直接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只是对各种治疗法则的抽象概括,决定着具体法则的大方向和总任务。而治法应为第二层次,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具体方法,它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差异、发病时间、发病地点等多方面情况,在辨病的基础上随病症提出,并随病症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祛因为要

祛因为要,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病名病类,寻找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运用药物或其他手段,祛除致病因素或致病物质,使邪去正安。其前提是审病求因,其目的是祛除病因。

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体征显示出来的。治疗疾病,应对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得病的病因,考虑人体的体质,确定疾病的病位,区别不同的病理特性,而后施治。症状、体征是瑶医辨病的基本指标和因素,瑶医在对这些具体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的同时,找出根本原因,确定病名,并用专方治疗。

瑶医学认为症状为病之标,病因为病之本,二者为因果关系。在疾

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不会有症无因,也不会有因无症,不过或明或晦,尤当详辨明察。病因和症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其表现形式往往很复杂。一种病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症状,而一个病症又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临床中,对一些证情复杂者,应当详究病人的发病原因、起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瑶医在临床实践中,极为重视病因的探求,注意了解病人所感知的一些可能致病的原因,若这些原因与病症能够明确,就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进行审因论治,提高疗效。瑶医学所认识的病因,包括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的致病原因,如痧、瘴、蛊、毒、风、痨、瘀、寒、热等等。

探求病因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因此在临床上瑶医更为重视的是怎样祛除病邪,使病体恢复。瑶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病邪积聚于体内,若使疾病向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邪气祛除。病不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物质,其袭人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外而入,一是由内而生,所以人体要恢复盈亏平衡的状态,必须将积聚于体内的邪气祛除出外。病邪出于人体的途径有三:即从汗孔、从鼻窍、从下窍而出。祛除病因的常用方法包括取嚏、药物灸、蒸、薰、熨、针刺、放血、刮痧、梳乳、药浴等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之一,它是中医学的临床学原则,中医治病就是要依这一原则进行。这一原则强调因证候确定治疗方法,随证候变化加减更换处方用药。治病强调“证”,选择治法和遣方用药必须以“证”为依据。显而易见,只要有“证”可辨,就可以立法处方,这种治病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然而,应该怎样认识应用这一原则,才能更适合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才能切中恶性肿瘤的本质呢?

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可以这样认识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是各种疾病,而任何疾病都有病因和病理,治疗为什么不针对病因和病理,却强调“证候”表现呢?这就涉及到病证关系。病是内隐的,证是外现的。证候一定是病的证候,由病决定出现与否。然而,有了病不一定即刻就出现证候,需要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了组织器官的功能时,才会出现相应证候。而证候是病的反映,但是证候反映疾病不是直接单一的。因为不同的病在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相同的证候。所以仅凭证候不能对不同疾病作为鉴别。比如恶性肿瘤,很可能在体内久已发生,可是由于瘤体很小时,没影响到组织器官功能,可能完全不表现出证候。这时,仅限于四诊方法就难探知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存在。另一方面,肿瘤与其它疾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影响的器官功能相同,也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证候表现,遇到此种情况,如仅凭辨证论治,而不考虑病的差别,则一定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从理论原则上说,病与证应该是统一的。然而,病是先在内隐的,它不但决定了“证”的有无,同时也决定了“证”出现的早晚。只有极少情况下,才可能病与证同时发生。所以,就恶性肿瘤的诊治目的而言,虽然辨证论治具有灵活性,适用的广泛自由性,然而,不考虑辨病治疗,则一方面会贻误治疗时机,同时也会出现舍本逐末的弊端。

就恶性肿瘤的特点观察,一般情况下,其病因和病理是相对稳定的,而证候表现则是复杂多变的。不论是辨证论治也好,还是辨病论治也好,治疗的目的都是祛除疾病,如果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得到了有效祛除,那么就达到了治病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证候表现也会随之消失。反之,虽然证候的有无轻重,也反映肿瘤的状态和治疗效果,但是这种外在反映有时是不稳定、不准确,如肿瘤发展未影响到器官功能时,往往无证候表现,但不能依证候有无判断肿瘤是否发生。而肿瘤的某些证候减轻或消失了,也可以据此就认为肿瘤消失或被治愈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能把治疗的目标死板地固定的证候上,而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条件,针对肿瘤稳定的病因病理遣方用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定疗效。就病证关系在恶性肿瘤中的实际而言,病应该是决定的方面,医生只要掌握了病,就能驾驭肿瘤的证候。

根据以上对病证关系的论证,在恶性肿瘤的诊疗实践中,始终都应以病为主,以证为辅,病证结合。尽管证候表现不同,但是只要肿瘤的病本一致,组方用药的主体部分不宜变化过大,只能在次要成分方面进行调整,以此适应证候变化要求。否则,就难以取得稳定的疗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以祛因为要、治病求本、有病早治、早治防变、未病先防的原则作为治疗疾病的根本。

二、风亏打盈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揭示了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机体内外环境的盈亏平衡是关键,不但要求机体自身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平衡,亦要求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机体的健康也就不可能得以保持。盈则满,满则溢,溢则病,如脑溢血、血山崩等症。同样,亏则虚,虚则损,损则病,如眩晕,贫血,哮喘等。根据这一理论,瑶医治病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药物及非药物疗法促使机体与周围环境及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恢复盈亏平衡状态。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机体与周围环境要保持相互的盈亏平衡,人才能少生病、增健康,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治病不能忽视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盈亏平衡。如秋季久旱无雨,易引起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瑶医常用罗汉果炖猪肺等以湿润肺气来预防及治疗,多能收效。又如冬春天气久雨不晴,气候潮湿,常有“湿气重”的表现,

即是湿盈,湿盈就会引起寒湿凝滞,寒湿凝滞常引起风湿病,故在岭南冬春季节风湿病为多发病,瑶医常用祛风除湿,活血散寒的疗风湿药物煎水熏洗或药浴,以消除机体内多余的寒湿之气,预防或治疗风湿病。再如洪水也是自然界中各因素之间盈亏不平衡所导致结果,随之机体与自然界的盈亏平衡被打破,所以洪水过后常引起人群中疾病的发生。此外,瑶医注重调节机体与自然界的盈亏平衡还表现在冬补、夏消、春燥、秋润的饮食特点上,这样就能盈亏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瑶医将药物分为风药及打药两大类,对于盈症的治疗,以打药为主;治疗亏症,则以风药为主。临床具体运用时还根据不同脏腑的盈亏,选用不同的打药及风药,有时是风打两类合理配伍。瑶药最常用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归结起来也分风打两类,如早已流传在瑶族民间的一首药歌云“五虎威振坐山中,寒热温平息息通。九牛力大强筋骨,益寿超过庞宜宗。十八武艺能掌握,那怕猎物无钩弓。七二风名治百疾,留下后人去追踪。”

“五虎”即入山虎、上山虎、下山虎、毛老虎、猛老虎。五虎在功用方面大多是打药,例如,入山虎常称二半针、两面针等,其解释为其一:本药生长有刺,为正钩生长,方向朝向山川,如猛虎爪样;其二:药性为攻剂,作用有如猛虎一样,而被命名为入山虎。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散结杀虫,在临床上常用于跌打、风湿骨痛、胃痛、牙痛等症。“九牛”包括白九牛、红九牛、花九牛、青九牛、黄九牛、黑九牛、紫九牛、蓝九牛。其功能主要是舒筋、通络、补肾。以紫九牛的原植物来核定,就是当今用在临床的血风藤、翼核果,功能养血固肾益精,舒筋活络,属风药。“十八钻”的用途主要是通达经脉,透利关节,对瘀阻、湿滞的患者较为适宜。七十二风用途极广,包括有寒热、温平、降泻、扶补,在临床配伍均有独到疗效,属风、打药。

瑶医用药的原则是盈则消,治疗盈症以打药为主;亏则补,治疗亏症以风药为主。风、打两类药物合理配伍,使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及机体脏腑之间的盈亏平衡状态,才能去除疾病,病体痊愈。

应用瑶医的盈亏平衡理论治疗精神分裂方面有丰富经验。那些哭笑无常,弃衣而走、不辨亲疏的病人,瑶医认为是由于邪火攻心、上扰神明,邪盈而致,治疗宜解邪气、清心火、定神明,在用药上以打药为主。那些自言自语、木呆、生活不能自理者,是由于阴痰内阻(瑶医把痰分为阴痰阳痰两种,看得见、吐得出的是阳痰,看不见、吐不出的是阴痰),心脑失养(即亏)所致,故治疗上以补心脑、养心神为主,正气充盈则阴痰自消,用药以风药为主。还有泌尿系统的结石病,瑶医认为是肾气不足所致,因此治疗上一改常规使用的破石软坚,清热利尿之品而为温补肾气之品,收到了很理想的溶石效果。对于乙型肝炎,瑶医认为是由于肝气不足(亏)引起,摒弃了中草药主张使用的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而重用滋补肝气的十全大补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十全大补,又名大补药、瑶老药、药王,为萝摩科黑鳗藤属假木通的全株。为藤状灌木,生长在海拔600-1000米的山谷树林中。味苦微涩 ,性微咸,有通经活络,补血补气之功。它在众多的瑶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