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铜梁区初三抽考试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年铜梁区初三抽考试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c976ccff00bed5b9f31ded

2015级春期九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啜泣( chuò ) 寒噤(jìn ) 味同嚼蜡( jué ) ...B.脸颊( jiá ) 赋闲( fù ) 万恶不赦(shè ) ...C.哺育( pǔ ) 萧索( suǒ ) 头晕目眩(xuàn ) ...D.黄晕( yùn ) 冗杂( rǒng ) 气冲斗牛( dóu ) ...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3分) A. 窒息 住足 寻章摘句 B. 豁免 鉴赏 月明风青 C. 诬蔑 凫水 红装素裹 D. 鉴赏 静默 淹淹一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 重庆的天气说变就变,面对一秒入夏的烈日当空,我们对美妙春光的思念与日俱增。 ....B. 铜梁区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安居古镇,大力发展观光旅游,让本地人民真正“安居....乐业”。

C. 中纪委重拳出击,曾经叱咤风云的“打老虎”们纷纷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D. 我们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教学吹毛求疵,语言幽默风趣,受到同学们的追捧。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3分) A. 接近晌午,天空却阴沉沉的,好像要下暴雨一般。 B. 珍珠是贝壳痛苦的结晶,是大海的眼泪。 C. 圆月默默地看着我,陪我思念远方的人儿。

D.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5.“不仅仅是因为稚嫩的翅膀还不足以承载远走高飞的雄心。”该句放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年少时,渴望挣脱家人的掌控、各种规则的束缚。(A)但当真正有机会逃离的时候,却止步了。(B)更因为,你舍不得那个叫家的地方。(C)在那里,你能得到最温暖的呵护 ,安然成长。(D)

6.重庆的夏天漫长而炎热,请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描写夏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三个。(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以内,4分)

6.示例:太阳像火球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它晒软了柏油马路,晒红了行人的脸庞,晒得大树不敢有丝毫摆动,更晒裂了大地。泼一盆水到地上,干渴的大地一下子就吮吸得干干净。(有效使用3个词语2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连贯1分)

1

7.综合性学习(11分)

近来,关于“国学经典走进课堂”的话题,引起全社会激烈反响。请你参加下面与国学经典文化有关的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请探究下面材料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出你探究的结果。(4分) 关于“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这一话题,在网上引起激烈反响,众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传统文化,就要在高考题出现,从中小学就培养兴趣,引导感悟其中的韵味??”“传统文化回归很重要,不然,中国人没了传承也没了自信。”“学的时候很枯燥,可是等学到就会变成财富。”不过,部分网友认为关键在于怎么学,如果又是“背诵全文加总结中心思想”的话,就很难学得进去了。

《道德经》以“柔”为贵,教你别太功利;《论语》以“仁”为核心,用乐观向上的态度,教你如何积极面对身边的人、事、物;《大学 中庸》以“诚”为准则,教你别太任性;《孟子》以“人”为本,告诉我们生活别太贪图安逸享受??国学经典各自有其精华部分,相互结合、去伪存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精神层面的内容。国学经典的普及,教你“做减法”“知进退”“别偏激”“懂自省”,这些思想能够全面地培养一个人的高情商。 (1)网友十分支持“国学文化”的融合普及(或网友点赞重视国粹;网友支持国学经典进课堂),因为国学经典“各司其责”,相辅相成培养情商。(4分,现象2分,原因2分) (2)你班将举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请你拟写一条标语营造气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示例: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3分,紧扣主题,标语格式正确2分,恰当运用修辞手法1分)

(3)有同学提出“学习国学经典是开历史的倒车,还会有糟粕,不学也罢”,你准备怎么说服他?(4分)

(3)示例:同学,你好!你的看法有失偏颇(1分)。牢记历史才能放眼未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一定能分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国学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它的必要性已无需争论,只是在学习方法上,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1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 蒹葭》) (2)长风破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2

(3)荡胸生曾云, 。 (杜甫《望岳》)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6)我欲乘风归去, , 。(苏轼《水调歌头》) (7)晏殊在《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 , ”告诉我们深刻的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9—12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曾益其所不能(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1)责任,使命 (2)增加 (3)了解 (4)辅佐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

、干扰他的事业。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共同特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让我们感受到必须经历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C.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本文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然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12.“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许多富豪不再将过多财富留给子孙,但社会上仍有不少“富二代”及负面新闻出现,请就此现象,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4分)

3

示例:我觉得应让孩子多多历练,体会富贵的来之不易和创业的艰辛,才会有所作为,回馈自己和社会。而安逸的生活容易丧失斗志,让人随波逐流,萎靡不振。的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正确,认识合理2分;表述流畅1分;联系文本来谈1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1分)

火车上的故事

尤金

(1)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

(2)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

(3)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4)中年妇女稍事安顿,便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5)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她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和老编辑顺利通过检查,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记不清了。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6)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

(7)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毫不客气地向附近过道的稽查员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 (8)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 (9)“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 (10)“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

(11)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