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专升本中基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4年江西专升本中基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ddf467a32d7375a5178048

2.小儿的体质特点是代谢缓慢。( ) 3.素体津亏血燥者,易致邪从寒化。( ) 4.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体格。( ) 5.衡量体格的重要标志为体重。( ) 6.体质偏阴者治宜补气培元。( ) 7.体质偏阳者治宜清热利湿。( ) 8.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 9.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 六、简答题

1.体质由哪几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2.体质具有哪些特点?

3.父母素质强壮,其子女体质也一定强壮吗?为什么? 4.饮食因素对体质的形成有何影响? 七、

1.试述体质学说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2.试述人体心理特征差异性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

1.A; 2.A; 3.D; 4.A; 5.C; 6.D; 7.A; 8.C; 9.B; 10.C; 11.B; 12.C 二、

1.ABCDE; 2.ABD; 3.ABC; 4.ABC; 5.ACE; 6.BDE; 7.ABD; 8.ADE 三、

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2.精;气;血;津液

3.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阐释发病原理;解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指导治疗;指导养生

4.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 5.生理特殊性 6.大小比例

7.人格;气质;性格 8.健康 9.黄帝内经

10.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11.藏象 12.阴阳平和 四、名词解释

1.体质,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包括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2.质势,指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 3.从化,是指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4.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5.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

21

6.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7.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8.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 五、是非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六、简答题(答题要点)

1.答: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2.答:体质的特点有四:①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②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③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④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3.答:不一定。因为人体体质的形成,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4.答: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和性味特点,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如果饮食品种多样,搭配合理,定时定量,五味调和,脾胃健运,则水谷精气充足,脏腑组织得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如果长期饮食不节,则必然给体质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病理性体质。 七、论述题(答题要点)

1.答: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影响着疾病的类型:首先,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因而治疗中就有同病异治;另一方面,异病同证的产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即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故治疗中就有异病同治。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影响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临床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并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2.答: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以人体的形态结构、脏腑机能活动为基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形态结构,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同时,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心理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第六章 病 因

【习题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医学探求病因的方法是

A.辨证求因 B.辨证论治 C.审察内外 D.四诊合参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邪气的范畴

A.六淫 B.疠气 C.虫兽 D.体虚 3.湿邪的特性是

A.凝滞 B.粘滞 C.收引 D.数变 4.七情致病易导致气缓的是

A.怒 B.悲 C.思 D.喜 5.“风为百病之长”的是因为

A.风性主动 B.风善行 C.风性开泄 D.风易并挟其它外邪 6.湿邪最易伤及哪一脏

A.心 B.肾 C.肺 D.脾

22

7.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

A. 风暑火 B.风寒燥 C.风燥暑 D.暑燥热 8.下列除哪项外,都可能是由痰引起

A.恶心呕吐 B.神昏癫狂 C.肢体麻木 D.恶寒发热 9.发病的内在根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犯 C.阴阳失调 D.寒热偏胜 10.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邪的共同致病的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11.下列症状属于湿性下趋的是( )

A. 妇女带下 B.小便清长 C.汗出恶风 D.大便秘结 12.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

A.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B.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C. 伤津耗气 D. 舌苔滑腻

13.思虑过度所致的气机失调是( )

A. 气上 B.气结 C.气乱 D.气消 14.六淫致病后易扰乱神明的是( )

A. 风邪 B.寒邪 C.火热之邪 D.湿邪 15.致病后最易引起疼痛的外邪是( )

A.燥邪 B.暑邪 C.风邪 D.寒邪 16.易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依的情志是( )

A. 过恐 B.悲哀 C. 受惊 D.过喜 二、多项选择题

1.与痰饮形成有关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肺 D.肾 E.三焦 2.劳神过度,可耗伤机体的

A.心血 B.心神 C.肾精 D.脾气 E.肺气 3.暑邪致病的特点有(

A.易使腠理开泄 B.气随津泄 C.易于扰乱心神易于阻遏气机

E.易挟湿邪

4.与情志内伤关系较密切的脏有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5.引起痹证的主要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 E.燥邪

6.(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升散 B.炎上 C.生风 D.动血 E.耗气

7.瘀血致病特点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疼痛 B.出血 C.肿块 D.头重 E.舌黯

8.下列哪些症状与湿邪有关( )

大便排泄不爽 B. 分泌物秽浊 C. 苔腻 D. 水肿 E. 疼

23

9.六淫中易导致伤津耗气的邪气为( )。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热之邪 E.瘀血

10.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有( )

A.气虚 B.血寒 C.气滞 D. 血热 E.痰浊 三、填空题

1.燥邪的致病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邪气多挟湿,__________________ 邪气易生风动血。

3.疠气的致病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悲则 _______________,惊则____________,恐则______________。

5.饮食失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6.痰饮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7.湿邪性质中“粘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

8.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临床上见到瞤动、抽搐等症,应归属于风性 ___________的特性中。 10.过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11.水湿痰饮,就其形质而言, ____________为痰,______________ 为饮。 12.瘀血病证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药邪的形成多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造成。

14.中医学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生理之火亦称________,指谧藏于_______之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阳气。 四、是非判断题

1.因湿邪重浊,故其致病易袭人体阴位。( )

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发生太过与不及。 3.痰饮和瘀血只是致病因素之一。

4.疠气就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 5.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皆可导致瘀血。( )

6.若外来精神刺激突然强烈,则必然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 7.血瘀可以导致瘀血。( )

8.因风性主动,故其致病病位游走无定位。( ) 9.痰饮是指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合称。( ) 10.寒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脾阳。( ) 五、词解 1.六淫 2.疠气 3.瘀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