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1—10章)(重新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1—10章)(重新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098cd879563c1ec4da7181

2) 两个部门主管模式:代表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 3) 单轨衔接模式:代表国家:美国。

4.简述世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p209-210 当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共同发展态势:

1) 中央系统整合态势:包括以教育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教育型整合;以社会福利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福

利型整合。

2) 地方政府管理趋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趋势。

3) 国家干预调控趋势:各国都有意识的通过国家干预调控手段,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

二、论述题

■1.结合我国实际,比较论述世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p205 1)纵观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各学前教育机构越发凸显公益性和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① 凸显公益性。

② 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2)

① 目前,中国学前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2010年国家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应该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前教育机构的公益性。

② 当前中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向大中型城市和城镇转移,人口新政策的实施也会造成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大幅增加。据有关部门预测,“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每年将新增大约100万名幼儿。由于儿童数量的增加与社会发展对各种机构需求的满足,必须需要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有公立的、也应该有私立的;不仅要半日制的,更要有全日制的,只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2.结合实例,比较论述世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P209-210 当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共同发展态势:

1) 中央系统整合态势:包括以教育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教育型整合;以社会福利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福

利型整合。

2) 地方政府管理趋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趋势。 3) 国家干预调控趋势:各国都有意识的通过国家干预调控手段,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例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多次出台的振兴计划。2001年又提出《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教育课程比较

一、选择题

1. “儿童之家”,此名称起源于 意大利 2.1907年,蒙台梭利开办了第一所“公寓幼儿学校”,又称 儿童之家 (2次)

3. 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 4. 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哪个国家成立 丹麦 (2次)

5.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由一个细胞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即 生理胚胎期

33

6.最早将敏感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发展并运用于儿童教育中的是 蒙台梭利 7.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和 区域教育活动内容 8.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集体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主题教育活动 9.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个别教育活动实现的形式是 区域活动

10.蒙台梭利的区域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分为 日常生活训练、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科学教

育。

11.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三要素的核心是 有准备的环境 (2次)

12. 蒙台梭利提倡在设计儿童“工作材料”时,一种材料只发展儿童某一个方面的具体能力而不是多个方

面多种多类的能力,这体现了 困难度孤立的原则

13.蒙台梭利提倡儿童的每一种“工作材料”都应该能够满足儿童内在发展需求,能够长时间把儿童的注

意力吸引在操作“工作材料”的活动中,这体现了 内在奖惩的原则 14. 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具特色的部分是 感觉教育 (4次) 15.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终极目的是 创建新社会

16. 在当代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半日活动安排中,最重要的活动是 区域教育活动

17. 高瞻课程(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的核心是 关键经验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键经验。 18.高瞻课程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是戴维.韦卡特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儿童的教育规律以及在海伊斯科普佩里幼儿学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开放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19.高瞻课程模式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高瞻课程主要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

20.高瞻课程是美国密歇根州海伊斯科普佩里学校学前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困的学前教育方案。也是与拉瓦特里、德弗里斯—凯米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课程模式齐名的三种认知中心课程模式之一。

21.高瞻课程教育研究基金会的研究者在1971年出版第一本详细介绍高瞻课程的著作《认知中心课程》,这标志着高瞻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

22.1979年高瞻课程教育研究基金会出版《活动中的儿童》一书,该书奠定了高瞻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 23.1979年以后,高瞻课程教育研究基金会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该课程的著作,其中以《教育儿童》最为著名,进一步地将主动学习提升为整个课程发展的核心。

24.高瞻课程模式是以帮助儿童主动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系列关键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计划、行动和反思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25.高瞻课程模式体现着促进儿童主动学习,让儿童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这一理念。

26.高瞻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儿童认知发展应该获得的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之前称作关键经验)开展。具体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10类:创造性的表征、语言和文字、主动性和社会性、运动、音乐、分类、序列、数、空间、时间。

27.高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一日活动和成人支持三个方面。 28.方案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29. 瑞吉欧的方案教学首次以“儿童的百种语言”展览的国家是 美国 30.瑞吉欧幼教体系的理论背景是进步主义和 建构主义

31. 瑞吉欧幼教体系中最有特色、主要特色是 儿童的百种语言 (3次) 32. 瑞吉欧幼教体系中最明显的特征是 儿童的百种语言 33.瑞吉欧课程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儿童和教师共同构建;儿童的探索与合作学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34.瑞吉欧·埃米利亚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 35.瑞吉欧课程主要是以方案活动的形式展开。

34

二、名词解释

1.■敏感期(P229)

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在特定的时期因受到环境中的特定因素影响而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产生不可抑止的冲动的时期。(“敏感期”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并和一定年龄相适应的现象。) 2.■心理胚胎期(P228)

心理胚胎期是指儿童出生以后3年间,在吸收外界的信息刺激、积累材料、形成感受点的基础上产生心理活动,形成最初心理萌芽的时期。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能力的时期。 3.吸收力心理(P228)

是指一种受潜在能驱动而产生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适应环境的能力,即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

4.■高瞻课程(P237)

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及在海伊斯科普佩里幼儿学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开放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高瞻课程是美国密歇根州海伊斯科普佩里学校学前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困的学前教育方案。也是与拉瓦特里、德弗里斯—凯米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课程模式齐名的三种认知中心课程模式之一。 5.关键发展性指标(P239)

既是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及保育人员用以了解儿童发展水平、衡量儿童是否做好入学准备及与家长讨论儿童进展的参考标准。 6.方案教学(P244)

也称项目课程,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织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 7.■儿童的一百种语言(P252)

是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出的,具体指儿童有权利而且也有能力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外的多种方式,如动作、绘画、音乐等。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强调利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来学习、探索和表达,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明显。是瑞吉欧幼教体系的最明显特征和主要特色。 8.■瑞吉欧教育体系(P249)

瑞吉欧人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创造出瑞吉欧独特的幼儿教育理念。提倡儿童、教师、家长在共同活动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以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

9.■“有准备的环境(P231)

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核心。“有准备的环境”必备条件:1)生活环境有规律、有秩序2)气氛自由3)各种工具应该具有丰富的吸引力、真实的、自然的4)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5)兼具美感和安全性。其根本是:适合儿童的环境,出发点是引导促进儿童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P212—216)

1) 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英国、意大利、瑞典

2) 积极颁布国家学前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各国纷纷致力于在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地方学前教育

课程及幼教机构的学前教育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立足点。如: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早期学习标准:营造成功的条件》;英国: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瑞典:

35

1998年瑞典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课程》,目的是确保全国学前教育课程与教育的连贯性。

3) 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类型逐渐趋同发展。

2.■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P219—221)

1) 注重“完整儿童”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学前教育目标开始注重培养“完整儿童”,促进人格全

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开始由“智力准备”向“完整儿童”转变。如: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瑞士。

2) 注重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如:瑞典、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 3) 注重儿童主动性的培养。

3.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P221—223) 1) 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2) 注重课程内容的本土性 3) 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

4.■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发展趋势。(P224—225)

1) 注重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途径方面,各国都将一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

活动,都强调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

2) 注重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是教育关系的建构者、儿童学习的支持者、课程计划的设计者、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3) 注重发挥游戏作为课程实施基本途径的功能。

5.■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教育观。(P228—229) 儿童观:

1) 儿童具有内在的潜能

2) 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3) 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 4) 儿童既有敏感期 5) 儿童具有阶段性 教育观:

1) 教育目的: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创造新人类,

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创造新社会。

2) 教育内容: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及个别教育活动)。 3) 教育方法:“有准备的环境”是核心。其根本是适合儿童的环境。

作为“导师”的教师。尊重热爱、观察了解儿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 作为教具的“工作材料”。包括所有的教育内容。

6.■简述蒙台梭利的课程的主要内容。(P231—235)

蒙台梭利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和个别教育活动)。 1) 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共同参加的活动。以综合主题活动出现。 2) 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和个别教育活动):

① 日常生活训练: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室内环境、社会行为。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