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13ff12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f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非诸侯而何 ②吾与点也

一、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这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孔子因此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这是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二、阅读课文第3段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2.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想参与政治。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3.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6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4.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形象。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6.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7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开篇,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志向。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向、性格而施以相应的教育。

(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子路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也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学生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

7.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一、读准字音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