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20480650e2524de4187e1e

诗集《昨日之歌》

他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他着意追求诗的哲理化,使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沉思”的调子。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这样,冯至的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了“五四”诗歌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的叙事诗。代表作:《帏幔》、《蚕马》、《吹萧人的故事》。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一)、前期新月派简介

前期新月派: 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在新诗基本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新月派的旗帜:“使诗的内容和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新月派的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新月派的理论显然受到了同样是力主“无我”、“不动感情”与倡导艺术形式是工巧的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解于自然意想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这正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新月派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其次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他们以此来实现“理论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

审美特征: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提出了以“和谐”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作为依据的,正是中国的诗歌传统。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但闻一多强调新、旧格律有区别 评价: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是前期新月派“领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却最集中体现了新月派的内在矛盾。新月派诗人大都是接受了西方(主要是英、美)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自觉地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也同时感受着两种文化的冲突。在闻一多这里就显得格外尖锐。他留学美国,热情的学习西方文化,却又强烈地感到民族与文化的压迫,作为一种反抗,他写下了被称为“爱国主义”的诗篇:《红烛》、《死水》。闻一多持“东方主义”的文化观,这成为闻一多向“和谐”、“均齐”的传统美学理想靠拢的内在依据;但他又是一个有着敏锐的现代感受的诗人,一个身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就不能不对“物我两忘”的传统美学境界产生怀疑与拒斥,他的诗歌里正充满了矛盾的张力: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生活的宁静于思想、心灵的不宁静,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等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矛盾时时刻刻犹如汹涌海涛不

13

断撞击着闻一多的心,他的本性又是如此的激烈热情,内心的“火山”几乎冲决而出;然而他又自觉追求传统的感情的克制,要把过量的“火”压缩在凝定的形式中,这一“冲”与这一“压”之间,就形成了他的诗所特有的“沉郁”的风格。

风格:沉郁。

阅读篇目:《忆菊》、《死水》、《发现》 (三)、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

风格:徐志摩热烈的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因此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特点:1 、他执著的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的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而徐志摩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在灵感袭来的刹那间就抓住了其中的契合点,并且总有新鲜的发现,既在人们的感觉、想象之外,又十分的贴切、自然。徐志摩的诗中经常飞跃出被称作“徐志摩的意象”。

2、徐志摩对诗的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敏感。 作品分析:《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萨扬娜拉》

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 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

(四)、朱湘

朱湘(1904—1933)《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朱湘的主要追求:塑造采莲少女、待嫁新娘、摇篮边吟唱的少妇等这样的超越时间的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形成“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沈从文说他是“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新诗与旧诗在某一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连续”。

对诗的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 欣赏《采莲曲》。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纯诗”概念 :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提出“纯诗的概念”。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来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与散文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明白是概念的世界,诗是最忌概念的”。穆木天强调的是诗的“暗示”与“朦胧”的性质。周作人于1926年的《扬鞭集》里提出向“象征”发展就是新诗的“正当的道路”。王独清又

14

提出了“感觉”的因素。

可以看出,早期象征派诗人所提出的“纯诗”的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初期象征派所受影响 :初期象征派诗人诗歌观念与表现是“内转”,显然受到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而且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转借;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内转”,同时是向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特别是晚唐诗与宋词的。也在这时李金发、周作人分别提出了东、西方诗歌“沟通”、“融合”的理想。

李金发

李金发(1900-----1976),这一时期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主要特点:(1)多远取譬,常用省略法。(2)强调“暗示”,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3)大量的,而且是自觉的运用文言词语。

欣赏《弃妇》。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五章 蒋光慈(1901---1931)《新梦》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

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朱自清评价说:

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稍后有许多杂志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及其他“杂感”专栏。它们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

15

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的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一)、周作人:1、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以后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2、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 。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选材几平凡琐碎,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 ,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曹聚人说:“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道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闲适”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三四十年代“文抄公体”的散文: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期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长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如《游山日记》、《关于傅清主》、《无声老母的信息》等。

(二)、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一)、冰心

1、冰心体——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