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求知本身的魅力,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还原求知本身的魅力,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293a0f43323968001c921b

还原求知本身的魅力,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

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胡树峰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早已突破了所谓“一桶水”的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已形成共识。新课程提倡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说,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填鸭式的教学无益于学生的理解,教学应该是一件灵活而有趣的活动。举一个并不十分恰当的比喻:语文教师和学生合作上一节语文课,就如同要共同炒一盘菜,最终要呈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对于学生而言,这一盘由他们亲手制作并享用的菜肴,既要有色香味的诱惑,又要有适合其健康发展的营养。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就是既要让学生获取健康的营养,又要享受完整而快乐的求知过程。

一、转变观念,付诸行动

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伙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只有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踏实去做,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才会走进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的人永远只是理论的语文教学改革。

二、加强学习,不愧人师

作为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去塑造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进行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不是要教师具备一桶水,而是要求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指导学生。

这个高度,不仅是知识的高度,而且是情感的高度,更是境界的高度。例如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这只是普通的一段说明文,我们也只是在按照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理解之部分内容。细细分析来,这就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北京的园林是北方园林的代表,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人凭借园林更添庄严与尊贵。南方的园林因人口密集,地域范围小,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人在江南,更多的是享受自然之趣,颐养身心。如果教师的点拨能由小不同,扩展到大差异,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设疑激趣,提高效率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好奇心理特别强烈的阶段,“好奇心理,它的最高形式的表现,就是知识欲,创造我们的科学,对于我们给予着的预约着在周围世界中的一个最高的、无穷的指南。”(巴甫洛夫语)设置悬念,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上的“株连九族”的残酷刑罚的反对和普遍存在对日本人的仇视提出问题:这,是否也是一种株连?于是引起学生争论,利用这些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去挖掘深一层的涵义,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既会理解到藤野先生毫无名族偏见的精神的可贵,也会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引进竞争,促进和谐

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

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五、精心设计,生成预设

在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尽管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适应学生的即时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 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律。因此课堂不是教案预演的舞台,而是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与生成,使这对矛盾和谐共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的心灵历程。

例如在语文九年级的《词五首》教学中,婉约词和豪放词并存,学生的学习目标就可设定为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体会比较,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我将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加入了教学,同一个词人,同样

的词牌,却不同的风格,学生很容易就生成了预设的目标。

六、培养情感,持续发展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应该做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心中那把求知的火。语文教学是一种体验教育,通过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语文,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积极、自觉的认同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从而在情感上发生变化。进而对语文,对学习,对知识产生渴求的欲望,最终,让和谐高效延伸至未来的更宽广的课堂。

总之,和谐高效课堂就是:一堂课结束,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既让学生提升了思想,又将文本的思想内涵转换为学生的人格;既让学生享受了快乐的学习过程,又给予了学生无限的发展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