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言学纲要课后 练习题 及 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53fe90cf84b9d529ea7a23

句法功能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包括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2)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划分词类最根本的标准是分布,就是指语法单位所能出现、不能出现的所有组合位置的总和,具体说指,能够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能与什么性质的词组合等。这种“活动能力”就叫做语法分布。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为一类。 汉 语名词不能从形态上进行归类,分布上名词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少数名词如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还可以直接作状语,一般的名词前不能加“不”或者“很”(不人 不鬼、不男不女除外)一般名词都可以接受物量词的修饰,不接受动量词的修饰。给名词分类主要依据的是意义,可分类如下:

①人的名称:人 厂长 大夫 作家 儿童 老人 教师 ②处所名称:上海 故宫 沈阳 亚洲 ③时间名词:夏天 今天 早晨 上午 ④方位名词:上面 中间 东南 左边 ⑤具体事物的名称:钢笔 电脑 苹果

⑥抽象事物的名称:观点 和平 文化 科学 愿望 理想

3.与英语对比,举例说说汉语语素的特点。

语素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大差异,就汉语来说,大抵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一个音节,一个语素”的对应也有少量例外,如“玻璃”,“葡萄”等等,都是两个音节,但因为“玻”“璃”“葡”“萄”单独都没有意义,所以“玻璃”“葡萄”分别是一个语素。

在英语中,一个语素与音系单位的对应有不同的情形,英语的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如book,也可以大于一个音节,如mother,或不足一个音节,如books的s.

4.结合具体语言事实说说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判 定一个成分是否是词,取决于它是否是造句时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而不在于它含有几个语素。造句时可自由运用的诸单位中只有“最小”者才是词,这一点可以把 词和词以上更大的语法单位区别开来。通常用扩展的方法来测试造句的自由单位是否“最小”。通俗的说,就是词的内部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而比词大的单位可以插 入其他成分。如“大衣”和“新大衣”,“大衣”是词,中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而“新大衣”是短语。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新的大衣”。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多义词;反义词;施事;焦点;情态;语气;言语行为。 二.填空

1.( )、( )、( )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 ),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汉语“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其余的是( )。 三、分析题

1.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 父亲是书面语,爸爸是口语

得到-----受到 得到是主动语态,受到是被动语态

眼红------嫉妒 眼红是口语,嫉妒是书面语

秘密-----绝密 保密程度不一样,绝密程度比秘密高

2.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3.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农夫用枪杀死了那只狼。

4.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

(1)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只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跳。

(2)李小龙给他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 (3)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

(4)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 (引自汪曾祺:《昙花·鹤和鬼火》,有删节)

5.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 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 我猜小刚上学去了。 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 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

6.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 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

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

7.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涵? 那个孩子把他的宠物狗领进了公园。

8.下列句子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试以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语境?语境对句子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我上课去了。

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 四、问答题

1.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 2.就你熟悉的语言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隐喻和转喻。 3.“动程”可以区分为那几个类型?为什么?

4.举例说明什么是“受事”?“受事”在汉语句子中可以实现为怎样的句子成分? 5.直接言语行为一般通过哪些手段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6.收集汉语的一组祈使句,说明它们可以表示怎样的间接言语行为?

答案: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词汇的核心,它们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作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多义词与单义词相对,多义词指的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有两种施事,第一种是主要的,一般具有“有生性”特征,第二种是自然力。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传达说话者的主观交际互动要求,几乎所有语言的句子都可以区分为“陈述、疑问、祈使、虚拟”等不同语气。

言 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 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 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 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1.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2.本义,中心义,本义,派生义。 三、分析题

1.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 父亲是书面语,爸爸是口语

得到-----受到 得到是主动语态,受到是被动语态 眼红------嫉妒 眼红是口语,嫉妒是书面语

秘密-----绝密 保密程度不一样,绝密程度比秘密高

2.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用水 与水接触 用明火 + + + + + + - + 用锅 用油 调料 快速 蒸 煮 烹 煎 烤 烘 煨 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煸 爆 - - + + + + + + - + + + 3.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农夫用枪杀死了那只狼。 主干结构:农夫杀死了狼。

主语:农夫 谓语:杀死 宾语:狼 状语:用枪 定语:那只 4.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

(1)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只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跳。

(2)李小龙给他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 (3)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

(4)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 (引自汪曾祺:《昙花·鹤和鬼火》,有删节)

一 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 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 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 话题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用代词指代或省略。汉语中省略的手段用得多,英语等语言则更常用代词指代。

以上材料的话题是昙花。材料(2)说的“它”就是指代昙花,下文“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用省略照应昙花。

5.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十分确定) 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不太确定) 我猜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毫无把握。

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

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

6.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 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

小孩是焦点,这首诗都有哪些人会背诵? 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

李四是焦点,张三从谁那儿借来了这辆车?

7.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