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5e0c40b307e87101f69680

七月派和七月诗派:

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 《泥土》等刊物。《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中国新诗派”:P448-449

成立:抗战结束以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同期,南方的杭约赫[曹辛之]、唐湜、陈敬容、唐祈因成为上海《诗创造》的“四人核心”,以后又加入了辛笛。1948年,从《诗创作》中分离出来,创办《中国新诗》,与北方的穆旦等诗人联合起来,组成中国新诗派,提倡“新诗现代化”,即“新传统的寻求”。

主张:①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综合”,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②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这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他们的“现代诗”的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辨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现代诗接受了现代文化底复杂性、丰富性,而表现了同样的复杂与丰富”。 当代文学

政治抒情诗:P149-150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

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 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 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新生代诗歌 :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

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第四次文代会 :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反思文学:

还是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等,就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

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先锋小说:

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潮头,这便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1985)和《西海的无帆船》(1985)等小说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