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7aa7ed1a37f111f1855b6e

71. 对土壤污染较严重,且毒性较强的五大重金属是Hg、As、-----、 72.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之一是金属有机态毒性----无机态毒性。 73. 镉在水稻体内的大量积累会产生-----。 镉米 74. ----污染是最普遍的农田中金属污染现象。 75. 在土壤学中,把土壤胶体上吸附性钠离子与吸附性阳离子总量比值大于或等于20%的土

壤,称为----。

76. 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常发生的土壤退化现象是-----。

77. 根据评价的内容差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壤环境污染评价、-------和综合评价。 78. 处理、处置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基本原则是最小化、------和无害化。

79. 为了控制危险废物的污染转嫁,联合国环境署于1989年3月22日通过了----公约。 80. 城市垃圾处理中,对于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方法。 81. 城市垃圾处理中,对于可降解有机物多的垃圾,宜采用----方法。 82. 光污染一般包括------、眩光污染和杂散光污染。 83. 对大气的热污染的防治,应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洁净能源和提高热能利用率三方

面来进行。

84.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是------。 85. 放射性污染防治首先必须-----。

86.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分为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三大类。

87. 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三种类型。 88. 人类过多使用----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89. 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会议签署了两项具有约束

力的协议:《气候变化公约》和------。

90. 根据环境监测的性质,环境监测可分为研究性监测、----和特定目的监测三大类。 91. 极光现象发生在大气圈层中的------。

92. 根据在除尘过程中是否采用润湿剂,除尘装置的类型可分为湿式除尘装置和----。 93. 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气象动力因子主要是风和-----。

94. 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气象热力因子主要是大气的温度层结和-----。 95. 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有着密切关系。 96. 大气中NOX主要是指----和NO2.

100.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 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

三、名词解释

1. 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

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3.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

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 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

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6. 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

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7.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8. 生态阈值: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

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9.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

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0.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

胁的状态。

11.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

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2. 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13. 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14. 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5.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累积呈现出足够的浓

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16. 面源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

大的随机性、 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17. 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可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 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 的恒量气体。

18. 逆温: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出现温度逆增,称为逆温.

19.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

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

20. 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

21. 水的社会循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

这些生活和生产的用水经过使用之后就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它们被排放出来,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就构成了一个局部的循环体系,即水的社会循环

22.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

合特性

23. 生物需氧量:生物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

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氧量.

24. 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

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表示计. 25.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环境

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影响了水体功能,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 26. 气浮: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

面,而从水中去除的物理法水处理技术

27.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28. 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壤中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也称为

土壤环境背景值.

29. 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的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

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生物学的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0.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导致土壤功

能失调和质量下降,并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的现象. 31. 土壤净化:指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形态改变,

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体的过程. 3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有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

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33. 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

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34. 土壤生态平衡:指土壤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35. 土壤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简言之,土壤(地)退化是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 量降低。

36. 土地荒漠化: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 37. 土壤侵蚀:指主要在水、风力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被剥蚀,被搬运,堆积过程. 38. 土壤盐碱化: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化度增加、气候干旱、 蒸发加强,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39. 土壤潜育化:土壤上部土层1 m内,因地表或地下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下,土壤通气状况 变差,有机质因不能彻底分解而形成的一灰色或蓝灰色潜育土层的现象。 40. 环境质量评价: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

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41. 环境管理:指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 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42. 负载有额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都有一个极限,此极 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43.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44. 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

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5.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

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46. 地下漏斗:指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向 四周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47.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 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48. 能量金字塔:又称食物金字塔、营养级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

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49. 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 环境破坏的物质。

50.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

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作用,通常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作为环境要素中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产生影响的问题.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由此产生了环境问题。 人类在诞生以后的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别不大,虽然在远古时代,也发生所谓“环境问题”,但由于影响力有限,不至于造成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随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时代,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进入工业社会后表现更加明显,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在20世纪50-50年代,形成了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当前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环境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并且表现为全球化、突发性的特征。 2.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阶段,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有哪些区别?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伤害,但并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竞得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不太复杂。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分布也广。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第二次高潮表现出全球性、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突发性的特点。 3. 简述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研究范畴的区别?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因此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的大小上。传统生态学的研究中心是宏观生物学,而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则要比传统生态学大很多,其研究范畴不仅包括传统生态学的演技内容,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还研究分子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表现为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4. 简要回答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

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表现为四个方面:一,首先从定义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而环境学是研究人类群体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科学;二,从研究对象上讲,生态学以生命系统为研究对象,而环境学则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三, 从研究内容是上讲,生态学研究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学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