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毛概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b348d250e2524de5187eb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八大以前,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们认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也不能违背,但我们可以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规律的,人们的社会实践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活动。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历史层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从实践层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强化探究和尊重规律的意识。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规律的本领。真正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们看到,党把这些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化。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党的建设,政治体制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等等许多问题。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针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1 -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

由于现代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党再次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胡锦涛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民生问题是何时都不能轻视的一个问题,对此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承认人的主体价值,满足人的主体需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和服从于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特别是当前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都是源于社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因此,唯有发展才是解决问题之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发展不能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必须是社会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之间的统筹发展。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极有可能动摇稳定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 2 -

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十八大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同时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设”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重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要不断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实践过程。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实际,着眼时代,面向未来,重在实践,努力认识、把握、尊重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一切忽视规律的倾向和违反规律的做法,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密切关注民生,改善医疗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受教育水平等等,在十八大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功。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