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复试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华科复试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0c60ab3647d27284b7351e3

兴奋毒性[4]。中风、颅脑损伤、癫痫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以及低血糖症等,都使神经元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抑制膜Na+/K+ATP酶活力,胞外K+浓度因之明显增高,Na+浓度相应降低,导致神经元去极化,引起谷氨酸囊泡释放。胞外高K+还能逆转高亲和性谷氨酸转运体的活动,把谷氨酸从突触前神经末梢胞浆内输至胞外,引起所谓“不依赖钙离子的非囊泡性释放”。此时胞外液中谷氨酸浓度可达到500μmol/L。体外实验证明在培养液中加入谷氨酸100μmol/L持续5min,可使培养的皮层神经元大量死亡。在神经系统许多退行性疾病(如亨廷顿氏舞蹈症、帕金森氏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早老性痴呆症等)的发病机制中,兴奋毒性可能是造成神经元死亡的“最后公路”。

2 静脉麻醉药与脑神经保护 2.1 依托咪酯(etomidate)  2.2 异丙酚(propofol)  2.3 氯胺酮(ketamine)

47.何谓肌松药的二相阻滞(20分)

二相相阻滞亦称脱敏感阻滞或双相阻滞,是指持续、重复或大剂量应用去极化肌松药产生较长时间去极化后,改变了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延长了肌松时间,失去原来I相去极化阻滞特性而产生的去极化阻滞现象。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受体脱敏感。2.离子通道阻滞。3.激动剂通过通道进入胞浆而损伤细胞内结构。4.重复的通道开放使K+持续外流和Na+持续内流,影响

邻近接头后膜的肌纤维膜功能。Na+内流加速了Na+一K+ATP酶的转运,接头后膜邻近肌纤维内外离子平衡失调,Ca2+进入接头后膜下成分和受体功能受损。5.对接头前膜的作用,影响乙酰胆碱的动员和释放。II相阻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与用药的种类、浓度、时间及病人特点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48.什么是MAC?增加,降低及不影响MAC的因素分别有哪些?(20) MAC是在一个大气压下,50%病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发生体动反应或逃避反射时,肺泡气中该吸入麻醉药的浓度。临床意义:⑴它是不同吸入麻醉药的等效价浓度,可以反映该麻醉药的效能浓度,MAC愈小麻醉效能愈强。⑵可以作为衡量当时麻醉深度的一个指标。 降低MAC的因素:⑴.PaCO2 >12kPa(90mmHg)及<1.3kPa(10mmHg);⑵.PaO2<5.3kPa(40mmHg);⑶.代谢性酸中毒;⑷.贫血(血细胞比积在10%以下,血中含氧量降至4.3ml/dl以下);⑸.平均动脉压<6.7kPa(50mmHg);⑹.老年人;⑺.使中枢神经儿茶酚胺减少的药物(利血平等);⑻、术前给巴比妥类及安定药类;⑼.并用其它吸入麻醉药及局麻药;⑽.妊娠;⑾.低体温。

升高MAC的因素有:⑴.体温升高(但42℃以上时MAC减少);⑵.使中枢神经儿茶酚胺增加的药物;⑶.脑脊液中钠增加时(静脉输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⑷.长期饮酒者 49.简述全身麻醉机理的研究及进展(20)

1、全身麻醉机理的脂质学说 脂质学说,即梅-欧规则(Meyer-Overton rule)。 对于全麻机制,脂质学说认为:全麻药通过非特异性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