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0f25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3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第三节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社会思想” 定义(无确定的):

(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 (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

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 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

(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 (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 (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 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

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 3、“位育”文化的需要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

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社会运行理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重点关注社会子系统、社会要素的存在和能动状态,最终由这些个别

性再回归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与能动状态,这是社会运行理论直观具体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郑杭生,2009)

借鉴成熟的认知结构,回归历史情境,立足当下现实,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和转换,建构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

四、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1、士林传统(大传统) 2、民间传统(小传统) 3、政治传统(大传统) (士农工商——国之万民)

我们目前有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所搜集的都是精英思想,这是我们称之为“大传统”的部分,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思想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曾经的当下生活真实的反映呢?我们应该从思想的记载来推测当时的生活,还是该从当时的生活来看待思想的记载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二者的结合。汤因比强调,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他认为,文明的衰落可以归纳为三点:①少数人丧失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也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模范行为;③继而出现的是社会丧失了它的统一性。对中国历史熟知的前提使我们发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思想确保了它的延续性,文明确保了它的统一性。所以按照汤因比的逻辑向上逆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文明之所以能保持统一性,其原因有二:①少数人保持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保持着他们的模仿行为。

探究这些原因必须大力挖掘史料——包括:①是对历代民众生活方式的搜集(一次模仿)②是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的搜集(二次模仿)

多数人的模仿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群体动力缘何而来?是什么改变了大众的偏好,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去遵从一些思想对行为的设定呢?①少数人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这是模仿的源泉。②少数人的创造力和多数人的模仿之间就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桥梁,即对一种思想进行推广的执政者的理念,及其操作平台上的推广方式。正是有统治者的这种支持,其思想才能广为流传。只有通过他们,思想家的思想才能为民众所掌握,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所以,他们是思想成品的加工者,是思想通向民众的通途。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把士林、民间和政治传统,统合为一体。 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2学时)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 1.基本要求

(1)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

(2)掌握巫觋文化、绝地天通的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巫觋文化、绝地天通、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2)掌握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礼孝观念的形成。

2.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 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

1. 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 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 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

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八: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这是要求人人必须尊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承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 九:周公旦的社会思想: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体系之中,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 (1) 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2) 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

(3) 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行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一:孔子的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个阶级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比“仁”第一个层次,即“忠恕” 即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 不同对象的“仁”

子对父:孝;父对子:慈;弟对兄:悌;对朋友:信;君对臣:礼;臣对君:忠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悌”) 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 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 (1) 社会统治者对财富的欲望太多

(2) 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的根源

2.安贫方案: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财富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安定。(认识到了社会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五:孟子的“性善论”

1. 孟子的人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性。 2. 人性固善而不尽君子原因:

(1)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