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0f25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3

(2) 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 六:论社会交往的准则: (1) 怀仁义以相接 (2) 必须“与人为善”

(3) 不与人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 七:论社会分工:

(1) 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分工 (2) 在阶级社会里,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才能完成社会治理

和社会发展

八: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1. 社会问题:

(1) 人们都在极力的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 (2) 战争与灾荒问题 (3) 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 (4) 社会冲突问题

2. 仁政(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 (1)“不忍人之心”及“推恩” (2)“养心”、“寡欲” (3)“反求诸己” (4)“明人伦”

九:理想的小康社会模式:(代表地主阶级的中下阶层) (1)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 (3)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 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一: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人们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简单,既不用机械,也用不着文字。他们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支配。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二: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 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要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于是老子提出了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步骤。 三:社会管理模式:愚民与无为

在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所谓的“圣人”。他们管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 四:庄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五:社会管理的方案:

(1) 以不治治天下 (2) 任其自然

(3) 抛弃一切社会规范 (4) 寡欲而不扰乱人心

(5) 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六: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应该放弃爱生恶死的观念。他主张顺乎自然,从社会的利害得失中超脱出来,惟其如此,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才会戛然而止。

七: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1. 处世态度: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之中讨生活 2. 社会交往的态度: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

(1) 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 (2) 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 (3) 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八: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

(1) 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 (2) 人对自然不进行任何改造 (3) 这个社会的人没有私心和欲望 (4) 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九:老子与庄子理想社会的差异:

(1)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舆”、“有甲兵”的,而在庄

子的理想社会中,这一切是根本没有的。 (2) 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有社区(“国”),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与禽兽杂居,

万物并而无“国”的概念。

(3) 老子的理想社会还养着鸡犬,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纯粹的任乎自然,根本

没有什么家禽可以养。

总的说来,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家庭生活的,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家庭。 第七章: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一:墨家与杨朱的对立:

(1) 墨家主张“兼爱”,这是为人,为天下,而杨朱则是为我。 (2) 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

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3) 墨子信鬼神,杨朱则相反。

(4) 墨子提倡节俭,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节约、劳苦,忽视适当的享

乐,而杨朱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

总的来说,墨家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由于人们过着群居生活,这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要人们按“义”办事,就需要社会组织,即墨子所谓的“政长”制。

三:论社会问题:

(1) 指出劳动人者的三大疾苦,并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根源是社会不平等。 (2) 批评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出现的怪现象 (3) 社会关系的失调就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患。 (4) 统治者任人唯亲。 四:管理社会的方案: 1.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因地制宜,针对各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提出不同方案。 3.管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1)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 (2)要有一定的步骤

(3)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4)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 (5)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 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关爱,形成“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

关系。

(2) 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 (3) 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 (4) 各级社会管理者都由“贤者”担任。 六:论社会控制: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两种形式:政治和宗教。前者靠赏罚完成,后者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社会控制。 七: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 (1) 一切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该考虑的。 (2) 一个人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时,应无一例外的以“我”

自身为第一重要的 (3) 个人享乐主义倾向

八:杨朱“为我”的社会功能: (1) 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 (2) 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3) 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第八章:荀子及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一:欲望论:

荀子认为,人的物质愿望是生来就有的,并且让人的生理愿望是永不满足的,但是不能完全顺乎人的生欲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节“欲”,而在于节“求”。它指出两种节“求”的方法:(1)以“理“和”“道”节求;(2)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 二:性恶论: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因此无法改变。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之归于善。因而,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的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 三:社会群体论:

(1)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2) 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是人能够产生强大的群体组织,一般动物则达

不到。人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分”(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有“辩 “(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分位)。 (3) 为了维持群体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

会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分了。 (4) 荀子要靠“义”来实行“分”,“义”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四:论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途径: (1) 教育

(2) 社会环境,荀子认为君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环境,可能造就

出不同类型的人。

(3) 积靡,又称积摩,即模仿。 (4) 注错习俗:注错: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又选择的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

的模仿行为。习俗:社会风俗习惯。 (5) 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 五:论“礼”的功能:

荀子认为,礼就是贵贱,年齿,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同时认为“礼”是在群体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的制度化结果。荀子认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一旦产生,其社会功能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 六:社会管理和社会思想:

1. 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

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区别对待,对于有越轨行为的不善者,荀子主张先教而后诛。 2. 理想社会:

(1) 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建立一个秩

序井然的社会。

(2) 理想社会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3) 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

(4) 总的来说,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再

加之有在“礼”的规范下“求”控制人们的多欲,“伪”控制人们的性恶,有贤者管理社会,“义”控制人们的越轨行为,人们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七:韩非子的性恶论:

未超出荀子论述范围,区别在于从不同的点出发,引出不同的看待社会,整合社会的方法。

八: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把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交换关系。 九:社会变迁与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同时,社会是单向发展的,既已进化就不可能再倒回去。他进而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