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0f25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3

(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

第十三章魏晋时期玄学的社会思想(2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2.重点、难点

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 第十四章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2学时) 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乃至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 1.基本要求

(1)掌握主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 (2)了解佛教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 第十五章 (2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2)掌握禅宗的社会思想、“一念三千”、

第十六章: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一:无能子的欲望论:

无能子认为人们是不应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现实社会 中人们追求富贵与美名的欲望,是丧失了人们“自然正性”的表现,是那些圣人们的罪过所致。 二: 无能子论社会规范:

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人民遭受“夭折之苦”“覆家亡国之祸”最根本的原因。 三:谭峭论社会问题社会冲突:

1. 产生社会问题的的根源是统治者贪心不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民衣食不

足问题。

2. 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减少个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掠夺着手。 3. 社会冲突是由“大人”不顾“小人”的生存利益诱发的。 四: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 1. 太平(低层次):社会上层节俭,老百姓保留较多粮食。 2. “大和“社会思想:(高层次)(小农平均主义空想) (1) 这个社会没有剥削压迫,社会的管理者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

受,共同管理社会,利害关系也完全一致。

(2) 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管理者与所有

成员的心、气、神都是相通的,形也是相通的,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别。 (3) 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没有怨恨心理,因而就没有任何社会冲突发生的条件。 (4) 这个社会没有社会规范。也不用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人与人的关系自然

而然的 处于一种没有亲疏、爱恶之分的“大和”状态。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韩愈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的性情:

1. “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决定的。

2. “情”可以分上、中、下三品,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三种情与三种性分别对应。 二:论社会问题:

1. 佛教道教盛行问题:佛教盛行,寺院经济发展,同时佛教冲击了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金丹道教成为官方道教,炼丹服丹盛行,造成社会问题。 2. 人际关系问题:

(1) 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 (2) 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人们对人只看短

处,对己只看长处。这一问题是由懒惰和妒忌产生的。 (3) 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利益为尺度的。 三:论社会管理:

韩愈认为管理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的“纪纲”问题。其所谓纪纲即孔孟之道。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工具,只有儒教能担此重任。

四:论理想社会模式: 1. 理想社会:

(1) 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崇的仁义道德。 (2) 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3) 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 礼、乐、刑、政。

(4) 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

(5) 社会上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夫妇等,不接受佛、

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出世思想。

(6) 人们衣食住行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

宫室,不接受佛教和道教的生活方式。

(7) 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人们都心

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

(8) 因为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得其常,天神祖先感到舒畅,

乐于接受人们祭祀。 2. 理想社会构想反应出:

(1) 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儒家传统理想社会的又一次白描,他是代表儒家

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

(2) 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

的仿制。

(3) 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也是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

学的正统地位。

(4) 韩愈的理想社会仍然不失为一种空想。 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一、论社会变迁和社会继替论:由乱到治、由愚昧到文明 二、论社会组织:生人之意与德化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4学时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学时) 1.人性论

李觏提出性三品、人无类的学说。 2.欲望论 主要观点:(1)人皆有欲;(2)财利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3)欲利必须合于“礼”,

要以道胜欲;(4)非礼之欲等于祸。

3.对社会问题的考察 (1)农商关系问题 (2)奢侈之风问题 (3)婚姻家庭问题 (4)贫富悬殊问题 4.论“礼”的社会功能 (1)关于“礼”的范畴。

(2)论“礼”的起源及功能。主要观点:生理需求为“礼之大本”;物质文明是“礼之本”;

礼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观点:礼是对仁义智信的总称;非礼的仁义智信只能破

坏社会秩序:

(4)轮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主要观点:乐、刑、政是礼的辅助物;通过礼而实现“大和”。

(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5.论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1)论社会控制。要点:论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论先教化后控制;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领。

(2)论社会治理。要点:民本思想;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法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6.理想社会构想

(1)平均主义的理想

(2)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学时) 一:王安石的性情论:

王安石的性情论,对于传统的君子无情,小人无性,以性善为社会统治阶级所占有,以情欲多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所特具的性情论提出挑战,认为不能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高低贵贱作为区分人性善恶的依据,这是一种要求社会身份平等的进步学说。王安石提出要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方式为标准去判定人的善恶的理论。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宝贵遗产。 二:论社会风气问题及解决方案:

1. 奢侈问题:

(1) 正京师之风俗,以为天下之表率。 (2) 重本抑末,民归田亩。

(3) 对仍然从事工商末业者,实行商品检查,发现有造作奇技淫巧者,则

予以严厉惩罚。

2. 士无廉耻问题: (1) 增加官员俸禄

(2) 制定规范或制度约束官吏的行为。 (3) 明法度。 3. 财政困乏问题:

以古代只是理财之法调适现实社会的财政问题。

三:王安石社会思想的特点: (1) 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属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思想,但又不是大官僚地主阶

层保守派的思想,二十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改革派的社会思想。 (2) 从思想学派而言,是一种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儒家社会思想。 (3) 从治学态度而言,具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 (4)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客观上具有一些人民性,但是所代表的仍然是社会中少

数人的利益,这限制了他考察射虎的眼界,决定了其方案具有局限性。 三、陈亮的社会思想 (1学时) 1.功利论

陈亮针对当时流行的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提出了功利主义欲望论。

主要观点:(1)认为即使是孔子也同样是讲求功利的。(2)认为朱熹等人推崇之“道”,实际上是离不开人事和功利的。那种“使世人争鹜高远而求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