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1e1c3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7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 ①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

1.本诗前六句写岁不可守,不必守;中间六句写____________;最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关键词句“强不睡”“灯烬落”“起看”等,明确中间六句为守岁情形;“心事恐蹉跎”写理应守岁,“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写珍惜年华。 答案 守岁的情景 守岁有理,珍惜年华(意近即可)

★2.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 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本诗对于守岁一事先否定再肯定,技法可以说是欲扬先抑或欲擒故纵,同时首尾呼应。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前六句反面入笔,否定,纵笔或抑笔;后四句呼应。中间正面写守岁。作用是或引人共鸣或教人积极奋发。

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待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

二、(2018·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送蔡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 ①沅水:沅江。②武冈:县名,在湖南西部。

3.同为送别诗,王诗流露出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而孟诗则流露出________(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

解析 王诗,由关键词句“通”“接”“不觉有离伤”“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可看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旷达乐观。孟诗,由关键词“渺茫”“何处泊”“断人肠”可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与朋友离别的凄楚痛苦之情。

5

答案 旷达乐观 凄楚痛苦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孟诗的艺术技巧。

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诗中有写景内容,确定有借景抒情手法;“何处泊?”是想象友人停靠哪里,虚写;“断人肠”是夸张。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君去春江正渺茫”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是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日暮征帆何处泊”是想象朋友别后的情形,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天涯一望断人肠”,意思是: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运用夸张手法,同时也是直抒胸臆,表达别后的伤感。

答案 ①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友人日暮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③夸张的手法,“天涯一望断人肠”表现了分别后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2018·浙江绍兴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春日访山人 [唐]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漫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5.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诗中描写两人深厚情谊的两句是“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这两句诗写了两人见面后携手漫步林中,共同感叹时光不再、早生华发的情景,所以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相携”和“共惜”。 答案 相携 共惜

★6.赏析诗歌后两联的妙处。

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颈联写景,确定有借景抒情手法;结合标题,诗中写“访山人”,“候门童子问”是从侧面写二人交往;注重炼字,找出动词。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描绘了从山中返回路上遇雨,诗人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飘去的晚春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欢快,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逢”和“见”表现了诗人不经意的闲适之情。尾联“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从侧面来反映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6

答案 (1)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残雨、落花”等暮春之景来写快乐之情;(2)侧面描写,用“候门童子问”侧面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3)炼字,“逢”与“见”二字,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答出两点即可)

四、(2018·浙江温州适应性测试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7~8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 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7.两首题画诗蕴含共同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尤诗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安得”二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向往,渴望披戴绿蓑青笠,泛舟江湖之上。张诗前两联是描绘米元晖的山水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后两联是诗人赏画的体会,看到江南风景如画,恨不得做一个晚间归来的钓叟。故两首诗除表达诗人对画作的赞叹、对大自然的喜爱外,还表达了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答案 对隐居山林(江湖)生活的向往(渴望)

★8.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可从写景的手法和角度方面来赏析。尤诗是前两句写景,写静态视觉,实写远景大景;张诗是前五句写景,写视觉、触觉,动静、远近、虚实结合。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尤诗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是视觉所见实景,侧重静态,是远景、大景,营造迷蒙悠远的意境。张诗中“云气深”“春衣湿”,视觉和触觉结合,写的是静态;“江风吹雨”“百花飞”,写的是动态。以动衬静,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的画面。“望中冥冥云气深”是远景、大景,“江风吹雨百花飞”是近景、小景,远近结合,细腻生动。“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虚写,表现了云气朦胧。

7

答案 ①尤诗侧重视觉,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渲染素淡苍茫的氛围;张诗则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尤诗侧重静态;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五、(2018·浙江温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 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京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

【注】

,余亦辞家两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 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弃他改嫁。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

9.本诗前六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前六句,结合关键词句“山中归”“儿女嬉笑牵人衣”等,可看出内容为归家欢聚;后六句,结合标题“别儿童入京”及关键词句“著鞭跨马涉远道”“出门去”等,可看出内容为辞家入京。

答案 归家欢聚(或“丰收季节回家痛饮高歌起舞”) 离家入京(或“离家入秦”“出门远游”)

★10.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前六句叙事,描写场面,是借事抒情;倒数第四句,结合注释可知,运用了典故;末两句直抒胸臆。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将前六句的场面描写出来。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秋正肥”写丰收,作用是衬托喜悦之情;儿女句,写儿女的依恋,作用是侧面表现自己的欣慰快乐;剩下三句,“呼童”“高歌”“取醉”“起舞”直接写自己的兴奋。朱买臣的典故,作用是自比朱买臣,表达对理想实现的信心。末两句直抒胸臆的作用是表现诗人的自信和傲气,对前途满怀信心,对成功的迫切渴望。

答案 ①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开头描绘丰收景象,衬托出归家时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