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护理篇(唐维新)基础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护理篇(唐维新)基础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2949c650e2524de5187e51

(4)阅读:查阅病历、医疗记录、护理记录以及有关书籍、资料等。 5.何谓护理诊断?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有何不同?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护理诊断是叙述病人由于病理状态所导致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反应,以指导护理。

6.护理诊断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依据对护理诊断名称的判断,护理诊断主要分为3类: (1)现存的护理诊断:指护理对象目前已存在的健康问题。

(2)有危险的护理诊断:指护理对象目前尚未发生的,但有危险因素存在,若不加以预防处理,则非常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3)良好健康状态的护理诊断:指有潜力增进或提高健康水平的状态,护理对象表示希望保持或增进的,如“执行治疗方案有效”。 7.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有哪几种?

护理诊断的陈述包括3个结构要素:P——健康问题(problem)、S——症状或体征(symptoms or signs)、E——原因(etiology)。陈述方式有以下3种: (1)三部分陈述:即PSE公式,多用于现存的护理诊断。

例: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P) 肥胖(s),与摄入量过多有关(E)。 (2)二部分陈述:即PE公式,多用于有危险的护理诊断。 例: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P) 与长期卧床有关(E)。 (3)一部分陈述;只有P,适用于健康的护理诊断。 例:母乳喂养有效(P)。

8.何谓护理目标?其种类有哪些?

护理日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话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类.短期目标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一般指1周内)内可达到的目标.长期目标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长期目标常需通过若干个短期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9.制定护理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措施应与医疗工作协调一致,与其他医护人员相互配合。

(2)针对护理目标,一个护理目标可通过几项护理措施来实现,按主次、承启关系排列。 (3)护理措施必须切实可行。

(4)护理措施应明确、具体、全面。

(5)护理措施应保证病人安全,使病人乐于接受。 (6)护理措施应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10.护理病历由哪几部分组成?护理记录包含哪些内容?

护理病历包括:病人入院评估表、病人住院评估表、护理诊断项目表、健康教育计划表与护理记录5个部分。

护理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健康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实施后病人和家属的反应及护士观察到的效果,病人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与病情变化,所采取的临时性治疗、护理措施,病人身心需要及其满足情况等。

第三章 护理管理

1.常用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有哪几种? (1)功能制护理:是20世纪20年代管理者引进工业流水作业的经验设计出的护理方法,它以工作为导向,将病人所需的护理活动按工作性质分配给固定的人员。 (2)个案护理:一个病人所需的护理,完全由一位护理人员来完成。

(3)小组护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由小组长指导,所有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并完成病人的评估和护理计划。

(4)责任制护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首先实施,80年代初引入我国,是病人从住院至出院,均由同一位护理人员照护。护理人员所照顾的病人数目.视病人病情及护理能力而定。

(5)系统化整体护理: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袁剑云博士提出,是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2.护理工作模式与护理理论模式有何联系? 护理理论模式是对护理本质的看法;护理工作模式是一种应用模式,它在理论模式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一定时代的护理模式标志着人们对疾病、健康的认识水平,因此,护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由于不同的护理理论模式,工作模式的发展和相互补充,才使护理人员有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认识,达到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工作模式并不能保证护理质量,但先进的模式有利于发挥人的最大能量,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水平。是否能保证护理质量,有赖于护士自身的素质。

无论运用何种工作模式,都必须以将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整体护理观念指导护理行为,并将护理程序作为护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3.何谓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这里符合规定是指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各项操作符合技术操作规程等;明确的需要是指护理服务对象明确提出的需护理人员解决的问题,隐含的需要是指护理服务对象存在但未明确提出寻求帮助的问题。 4.护理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1)人员: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及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2)财:指经济和财务。护理质量管理成效也反映在“服务价格比”上。

(3)物:指护理工作所需的基本设施、必备设备、耗材、消毒物品、抢救器材等。 (4)时间:一是指服务对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二是指合理排班,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5)信息:提高各类护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有效性,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5.护理技术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护理技术管理的原则是:①以病人为中心;②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③以基础护理技术为重点;④以提高技术整体功能为前提;⑤以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为先导。 6.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有:①人员素质因素;②技术因素;③管理因素;④物质因素;⑤环境因素;⑥病人因素。

7.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标准有哪些? 急救物品、药品完整无缺,处于备用状态。做到及时领取补充,及时检查维修,无过期。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量供应无菌物品,标准值100%。 8.何谓继续护理学教育?何谓学分制管理?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9.护理信息包括哪些?

(1)护理业务信息:主要指病人临床护理信息。

(2)护理管理信息:包括人员编制,护理业务、技术,临床教学、科研,护理设备,护理经费及决策等信息。

(3)护理咨询信息:主要指各种护理资料,包括护理情报、护理期刊、护理书籍等。 10.何谓护理质量缺陷?

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第四章 护理心理学基础 1.何谓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的“个体”包括护士个体和病人个体。

2.何谓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3.临床实施心理护理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心理护理主要的临床实施形式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①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如针对截肢病人无法接受现实的特殊心理问题,护士应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帮助病人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②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如对手术前病人、急诊病人、新入院病人的规律性心理问题,护士可以进行必要的提前干预,以防止其心理失常的发生。 (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①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②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对病人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言谈举止和护理活动,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产生心理护理的效果。 4.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护士:心理护理的主体。 (2)病人:心理护理的客体。

(3)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心理护理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方法体系。 (4)心理问题:心理护理的具体目标。 5.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哪些?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动机作用: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起重要的动机作用。

(3)组织作用:正情绪对心理活动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

(4)信号作用:情绪通过其外部表现——表情,在人类交流中传递信息。 6.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有何区别?

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一般是弥散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7.应激原有哪些类型?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4种。

8.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有:应激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因素和生理因素。 适度的应激有益于健康,强烈的或持续时间长的应激才可能有害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和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9.何谓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通常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10.病人角色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病人角色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原有社会角色退位,自制能力减弱,求助愿望增强,康复动机强烈,人际合作愿望加强。 病人角色模式的主要类型有: (1)病人角色强化:指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庋要求亲友照顾等。

(2)病人角色淡化: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3)病人角色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4)病人角色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11.病人需要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病人需要的共性化特点有:错综复杂性、不可预料性和不稳定性。

病人需要的主要内容有:健康需要、安全需要、适应需要、归属需要、安抚需要、信息需要、刺激需要和尊重需要。

12.病人常见的情境性心理失调有哪些?

情境性心理失调是特指以情境性因素影响为主而导致个体发生心理失调的一类常见心理问题。常见类型有:

(1)相对病情的认知和反应:分疾病认知反应高敏型和疾病认知反应迟滞型。 (2)面临治疗的角色反应:分面对诊疗的依赖、面对诊疗的恐惧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