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子考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明太子考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816c1d866fb84ae45c8dfa

云游道人,逃来栾川住魁丘山关帝庙内。时间应在顺治元年(1644年)冬,或翌年春。这时李自成向西撤退,在混乱中太子乘机逃来栾川。

太子为什么要逃到栾川呢?主要有以下原因所促成: ①栾川是明朝皇室采挖银矿重要基地。据《卢氏县志》和《广志绎》等记载,早在万历年间,朝廷就开始派大珰(太监)来栾川采挖银矿,补充国库。矿口多至数百处,每矿有千百苦工,均由大珰指挥采冶。直至崇祯年间仍然如此,延续长达多半个世纪之久。栾川虽然距北京千里之遥,太监则往来不断,络绎于京栾之间,所以明朝皇室对栾川地理民情非常熟悉,给崇祯太子逃匿栾川造下有利条件。

②栾川是明朝皇室所向往的道教圣地。明朝皇室笃信道教,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皇帝遣中使发帑金,敕建老君山庙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皇帝又降旨诏谕老君山主持及道众:“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保安朕躬康泰,宫台睿承(千秋),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可见老君山是明朝皇室心目中的道教圣地,早与老君山结下深厚的

道教缘分。所以太子及其臣民进山前就预先作好筹谋准备,化装成道士而不伪装佛僧或者其他身份。

③栾川地利条件优越。碑文称老君山为中州屏翰,栾川为君山之巨镇。从战略观点看,是藏龙卧虎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当时清朝立足未稳,汉人反满情绪高昂,假若太子以伏牛山为根据地,揆时度势,一旦有机可乘,据中原而号令天下,大有可图。即使军事目的难达,凭老君山复杂地形亦可长期苟安潜藏。事实证明,虽然前一目的未达,而后一目的确实得逞。

由于以上原因,加上李自成兵败西撤,造成了太子脱离大顺军向栾川逃亡的大好时机。所以太子逃遁栾川决非偶然。

3、记述解囊修庙,垦种祀田。太子等初来栾川,住关帝庙内,但是庙宇失修,“惟存荒址而已矣!”因此逃亡贵族们不惜“罄囊余之有”,“饰丹垩,扩彤墀”,大修庙宇,解决遗民贵族的居住问题。由此证明他们决非真正的云游“羽客”,而是腰缠金银珠宝的流亡贵族。云游道人哪里来的巨资自行解囊修庙。并且他们有相当活动能量,请求“本县正堂老爷胡”,准予“抛荒滩,开祀田,兼免

差赋,使黄冠等邀食于地”,解决吃饭问题。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追随太子的遗民贵族相当多,单靠原有祀田难以维持膳食,必须扩大垦荒,新开祀田,才能保证遗民贵族们的生活需求。

4、从《祀田记》还可看出复明的思想和政治设想。例如“心正德恒,而民之不治者未之有也”、“振纲常,裨治道,靡风化,正人心”等,暴露出这些亡国遗民对明朝政治腐败的反思与企图一旦复明后的政治设想。由于他们所处时势险恶,对治国安天下的非分设想不敢畅谈直言,无可奈何地慨叹“而含乎名言之所未尽者也”!大有书难尽言,言难尽意的苦衷。 (二)《仙坟记》碑 碑文如下: 仙 坟 记 王冲如

老子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是为遁天之刑者,恩泽加于天下也。庄子死,门人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璇玑。葬具无以加此者,逍遥备于一身也。”我黄冠辈,恩泽不加于天下,逍

遥不备于一身。浪游四海,幻演仙术,壸中之文人不见,鄂渚之帝史难逢。是以顶星冠,披霞服,炼九转,探八荒。学邯郸之步而未工,造屠龙之技而甚邈。皓首无成,作旌阳之厕役不可得也。手既不能解天悬,身则不免于物化,丧期无度,大扩方外之志,乃子桑自妥。不封不树,似缺方内之典,恐子贡见责,故封此地。俾九野黄冠,羽化者藏仙骨于泉下,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后起之士,当知生死之真,是非之正,天伦之大,圣教之尊,父子不可懈于心,君臣无所逃于天地。弃其怪诞之学,克遵先王之训者,即是此地之灵气,化形生之征验也。

大清康熙十八年岁次已未十月朔旦立石

老君山住持:杨阳观 沈太和 贾尚桓 刘太秀 顾阳凤 田太宣 王玄明 姚本性 徐和然 刘程辉 王程领 崔成真 牛和成 陈云白 应守铸 胡演礼 王冲如 杨冲怀 赵大阳 常得如 刘一弘

该碑树于“仙坟墓园”,群众称“道士坟”,在今栾川乡朝阳村。墓园约占地0.4亩,是为遗民贵族圈定的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