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ac2d9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4

中己丑进士,经殿试录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在京做官,被调任山西省岳阳县知县因其母病逝,便告假回里奔丧,在此期间,他顺便将其父张中孚所经历的社会动乱及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稿加以整理加注,取名《碌云纪事稿》,送交云南省昆华图书馆保存(后被录入《摘录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的《回民起义》卷内)。因有较好的政声,后被提升为河南省怀庆知府。不久清王朝被推翻,便落籍河南怀庆为家。张维彬不仅书画杰出,而且所著诗文颇多。(《民国江川县志(稿)》载其诗词66首)。其所写七律《飞云洞》一诗,描绘了江川山水的绮丽风光,

此外,清代江川邑令刘携留下了许多诗句,清康熙年间江川县令李密所作的《江川八景》6、朱侍御的《孤山十景》等作品,也都描绘了江川的山会风光,民国江川县志总纂、河西举人张联芳,曾撰写了许多诗篇。其所作,《鱼乐园》

一诗,描写了渔乡——星云湖之美。

明、清、民国时期,江川的文学创作,传世者均为旧体诗,《澄江府志》、

民国《江川县志》卷二十三《诗文征志》里记载较多。

江川,山灵水秀。这里有抚仙湖、孤山、界鱼石、武当别院、车水捕鱼、野牛山、姑娘崖等人文、自然景观,无数的民间传奇故事,把原本就拥有两湖漪旎风光的江川,越发增添了神秘色彩。这里应该是一个出大诗人、大作家的地方,但却没有。

二、碑碣

江川享有盛名的碑碣为“界鱼记”、“题界鱼石”、“界鱼石碑”(一、二)等。 1、“界鱼记”碑8

青石质,高60厘米,宽104厘米,共665字。由邑人周兆恒述记,中华民国七年阳历孟春谷旦立。主要讲述了关于界鱼石的传说故事。

2、“题界鱼石”碑碣

青石质,高193厘米,宽90厘米,厚16厘米,计6行88字。此碑系明代云南巡抚按姜思睿观界鱼奇景之后有感而发所题的诗句,即上文中所提到的《题界鱼石》。

67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40页 原文见《江川县志》1994版,557页 8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2页 9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3页

5

3、界鱼石石碑(一)10

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碑长126厘米,宽63厘米,青石质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碑文12行,自右至左直书。每行31字,全文共358字,均为楷书。此碑系嘉庆二年(1797年)立。

界鱼石石碑(二)11

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青石质,碑长90厘米,宽53厘米,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碑文9行,自右至左直书,内容为两首七言诗及落款。每行18字,全文共140字,均为楷书。

4、丁连然墓碑

此碑原位于江川县前卫乡前卫村三元宫约200米处,后被村民移迁于前卫村龙江寺(俗名:“中寺”)前。1984年7月送交县文化馆收藏。墓碑为石砂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上窄下宽,高181厘米,最宽67厘米,厚30厘米,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刻楷书“丁连然君之神道”七字,每字高11厘米,宽9厘米,字迹古朴雄浑,苍劲有力。据道光《江川县志》记载:“丁连然君墓,在县南三十里双龙乡北山,上覆巨石,有耕者坐于上,忽动;视之,上勒‘丁连然君之神道’,遂竖前卫龙岗寺前。”《云南通志》记载:“宋史太宗时,有交趾王丁连然来朝。”疑即其人,碑为宋碑。

5、明代墓莂12

1984年7月12日,在江川文物普查中,于路居光坟头山顶贝丘中发现一块墓莂(买卖墓地的契约)。此墓莂高35.5厘米,宽34.5厘米,厚4.5厘米,整个外型基本完好。墓莂系先制成砖坯,刻上字烧制而成。外型粗糙,呈黑灰字,字迹清晰,但书法较差。墓莂右上角两个大字“凭照”,周围饰有斜纹,铭文行书,直排13行,共144字。从内容看,它属买卖墓地之凭照,称“凭照”地卷砖。

此墓莂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已有480余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6、其它碑刻13

1011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3页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4页 12

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6页 13

据《江川县志》1994年版,原文见743页、744页

6

《秦家山门户碑记》,乾隆二十九岁子甲申三月已辰吉旦,合村士庶仝立。 《严禁考试作弊碑》(原名永垂不朽),江川县知县廖、江川县正学纪、副学夏 ,嘉庆二十五年立。

《仍照古碑为记》,光绪三十四年四月立。

三、《徐霞客游记》记述江川14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江阴人(今江苏江阴)。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终年56岁)。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游历了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崇祯九年(1636年)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两次游滇,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并对他亲历目睹之地作了翔实记录。他在云南游历二百余地,他的日记洋洋数万言,对鸡足山、大理州、云南府(昆明)晋宁州的记载甚多;对通海县的秀山记述详细;对建水、石屏的经济风土人情记录较详,而对江川的记述仅仅有三:一是记载了明代江川饱受战乱纷争之苦;二是记录了当时江川抚仙湖、孤山之美;三是记述了江川的地理位置和北部的山脉走向。

徐霞客游记对明代江川的记录虽少,但他的简言精语也足够反映出明代江川的方位、环境和战乱兴衰情况。他在《滇游日记》中对气象的表述是“冬不雪飞”“夏不废炉”“雨夜即寒”与当今江川、昆明一带的“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是冬”的气候变化是一致的。

四、相关古籍旧志15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三国志·李恢传》 《水经·温水注》

《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 《旧唐书·地理志》 《旧唐书·地理志四·黎州》

《蛮书卷一·云南界内程途第一》唐,樊绰,撰

1415

据《江川文史资料合集·第四卷》2011年版,285页

此类目下所有书籍均据《江川县志》1994年版,原文见739~742页

7

《元史·地理志》

《元史·地理志·澄江路》 《明史·地理志·澄江府》 《正德云南志·澄江府》 《万历云南通志·澄江府·风俗》 康熙《江川县志》序

【结语】

地方文献是记录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又反作用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通过对上文的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困难。江川县现存古籍数量较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通过这一次的初步整理,我发现:江川作为古滇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山灵水秀。这里有抚仙湖、孤山、界鱼石、武当别院、车水捕鱼、野牛山、姑娘崖等人文、自然景观,无数的民间传奇故事,把原本就拥有两湖漪旎风光的江川,越发增添了神秘色彩。这里应该是一个出大诗人、大作家的地方,但却没有。这说明江川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方面。

以此为鉴,展望未来,我们在做好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应该建立系统化的研究体系,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古代文人古籍内容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江川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良好的保存环境,古籍文献的研究将越来越困难。古籍文献对于后市了解江川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缺失既不利于了解过去的历史沿革,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需要有人不断去做,它的研究领域也需要不断扩展。

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做好保护古籍和研究古籍的工作,还应该从现在做起,做好现今的文化资料汇编整集,为后世创造价值。

【参考书目】

【1】《江川县志》,云南省江川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江川文史资料合集》,云南省政协委员会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政协编,2011年12月版

8

【3】《江川文化志》,江川县文化局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