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和克莱德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邦尼和克莱德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0b0557ad02de80d4d8404c

暴风雨前的宁静,枪战之前的飞鸟,此片开一时枪战片之滥觞

莫斯父亲扑向卡车底下

意识到死亡来临的邦妮和克莱德深情凝视

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暴力展示镜头,撼人心魄。 虽然本片借鉴了许多新的技巧和手法,但是总体上,还是依循经典好莱坞的流连续剪辑基本原则,以观众为中心的讲述故事,继承了了许多传统的叙事技巧,使得本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在电影手法和美学观念上,本片综合了经典好莱坞和新浪潮的优秀之处,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先驱之作,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新好莱坞电影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上、思想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新好莱坞是六十年代文化地震后文明思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之后形成的电影史上的一座新高峰。

1[1] (美)彼得·比斯金著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 文汇出版社 P 1 1[2] (美)彼得·比斯金著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 文汇出版社 P 6

邦妮和克莱德:来自摇滚乐——Make Love,Not War

“一切摇滚乐的华丽与苍凉似乎都从这里开始??披头士创造出无人再能超越的披头狂热,鲍勃·迪伦(Bob Dylan)在二十多岁就以清秀忧郁的脸孔以及睿智的诗歌成为时代代言人,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三天三夜充满爱与和平??摇滚英雄用生命来为六十年代写下血红的句点??”1[1]

摇滚乐是为青年人生命处境所创造的反抗之声。 “由于经济和教育原因,西方社会推迟了青少年进入成年的时期。通过将青年人隔离在学校和高校中使其至少在21岁之前无法再主流社会和成年人竞争财富、权利和地位。这给独特的青年文化的孕育创造了条件。青少年无法根据主流文化的价值尺度与成年人进行竞争,于是便代之以在青年文化的价值尺度下彼此竞争。青年文化通过对流行音乐、娱乐偶像、舞蹈、个人装饰和发型、特殊语言等的狂热中表现出来??”1[2] 摇滚乐促成了人类史上第一场青年文化革命。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挑动青年的欲望,对保守的社会旧体制提出尖锐的批判。

摇滚给六十年代留下的是一种姿态:昂扬不屈的反抗。 摇滚给六十年代留下的是一种愤怒:打破牢笼的狂奔。

摇滚让许多人坚信,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The future is unwritten.

《邦妮和克莱德》的世界就是那个他们相信可以改变的世界,一无所有但生来乐观,优雅从容,他们要打破一切,斗志昂扬。 本片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摇滚乐元素,但是就其精神层面而言,新好莱坞导演直接受到了以摇滚乐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反抗,是其中最关键的共通点。

“在路上”的气质、流浪、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可以看成是新好莱坞电影和六十年代摇滚精神的关联点。

六十年代走上美国街头的嬉皮士自称花之子(Flower Children),他们高喊要做爱、不做战(Make Love,Not War)的口号反对战争,张扬个性。这种赤诚骄傲的态度打动人心,不禁令人想起克莱德孩子般的微笑和眼神。

1[1] 张铁志著《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37

1[2] (美)迈克尔·休斯 卡罗琳·克雷勒著 《社会学和我们》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P49

邦妮和克莱德:来自类型电影——类型融合趋势

无论是好莱坞经典时期还是新好莱坞时期,类型化都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基本特征。详尽而具体的类型化设定,让电影的制作更具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方式的特质,虽然一部电影不可能像《摩登时代》中由卓别林扮演的小工匠一样一个螺丝钉一个螺丝钉的在流水线上拼装出来,但是通过制片厂内部详尽分工:编剧、服装、美术、化妆、道具、导演、录音、剪辑等各司其职,在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完美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一部电影是可以通过一套严格的规程和计划被制作出来。并且类型化电影对于电影观众而言是很好的心理预设——毕竟人们总是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东西,在类型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渐进式的发展,可以为电影票房提供一定的保障,大卖未必,但收回成本的预期还是有的。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类型化电影策略,时至今日大多数电影还依循着这样的规则被制作出来。 经历了五十年代衰落的好莱坞六十年代在创作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经历了独立制片公司的短暂繁荣之后,一批电影人转向体制内部去寻求自身,他们依附在体制之内,接受体制带来的便利和条件,却坚持实践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商业和艺术两者的博弈中寻找可供电影发展之需的平衡点。而此时内外交困的大公司也受到时代和现实的深刻挑战,逐渐改变了策略,于是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毕业生》、《邦妮和克莱德》、《2001:太空漫游》、《午夜牛郎》、《逍遥骑士》、《陆军野战医院》、《法国贩毒网》、《教父》等等。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持久的魅力,并且深刻的改变了当代电影的图景,滋养了直到今天的电影创作

这种转变过程中的类型电影显示了类型融合的趋势,今天纯粹的类型电影已经很难见到,每部优秀的影片几乎都融入了相关电影类型的优秀元素来为自己增光添彩。 在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影片发展脉络来看,《邦妮和克莱德》是一部典型的强盗片。强盗片是美国电影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种电影类型,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发迹、犯罪历程以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一般采用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结构。这类片子往往以血腥暴力的动作场面作为招徕观众的噱头,而最终犯罪分子被绳之于法,正义战胜邪恶则是永恒的既定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最著名的强盗片《疤面人》因为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机枪扫射的暴力场景而成为第一部被《海斯法典》禁映的影片,而《邦妮和克莱德》恰好拍摄于《海斯法典》刚刚废止,而新的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建立的1967年,影片最后一个场面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直白、赤裸的展示暴力,给予观众强烈的感官震撼和心灵冲击,或许出自导演阿瑟·佩恩对前辈的致敬、对《海斯法典》的反拨抑或对代表那个时代对强权的控诉。

而《邦妮和克莱德》没有屈从于强盗片正义战胜邪恶传统的陈词滥调的束缚,虽然主人公最终难逃一死,却被导演刻画的如此楚楚动人,令人一唱三叹。江洋大盗的伏法不但没有让观众拍案叫好,而是令所有人扼腕叹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与导演的处理密切相关。 导演非常明显的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从始至终都是用节奏明快、轻松活泼的口琴和吉他伴奏,为影片奠定了乐观、昂扬的感情基调。在情节设计上,克莱德第一次抢劫的银行竟然已经破产三个星期,抢劫不成的他居然强迫银行职员向邦妮解释的确是银行倒闭,而不是克莱德不敢打劫,极具荒诞意味,冲淡了影片自身的强盗片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