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郭锡良古代汉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19592dcaaedd3383c4d3ea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以外,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动词等用法本节不予介绍,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厌其源,塞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滑稽列传》)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

于是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国语·越语》) 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第 21 页 共 35 页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为动词。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如果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个名词连续使用,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如果两个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则前者活用为动词。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第五章 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第 22 页 共 35 页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

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舜丧于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例:

第 23 页 共 35 页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于求之问。(《论语·先进》)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 鸡鸣而驾,塞井夷竃,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例: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夫子居之,何厌之有?(《论语·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第 24 页 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