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1dc9a3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

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B.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 C.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C。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C.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等信息判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体现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世界意识,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D错误。

3.《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2019年)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 A.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 B. 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 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 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书记载西域与内地交往始于汉武帝,但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说明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典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的结论,B选项排除。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互印证的关系,D选项排除。

4.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 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5.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 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 维护传统伦理孝道 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可知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对人身的束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A选项排除。材料与地方文化传承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孝道无关,C选项排除。

6.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

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C项错误,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

8.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城市手工业发展 B.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草市夜市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城市的外在空间受限,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会逐渐突破这一限制,从而获得无限的价值关怀。具体所指是城市的空间与商业价值的成长问题,故B项符合,坊市界限的突破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人们追求利益所带来的变化。城市手工业发展,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