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汉语通论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42138603d8ce2f0166234a

第六章 古音知识

第一节 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例如,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古今声母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所体现。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不相同,如玄黄、缤纷、容与等。声调古今也不相同。从调类看,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是阴、阳、上、去四声,古今调类不同,而且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所属的调类也可能不同。

但是,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如《经典释文》所载梁末沈重的《毛诗音》就是,在《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民”中,“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到宋代朱熹发展到极至,称为叶音说。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陈第批判“叶音说”,《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3、改经: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以上的说法和做法都是对语音缺乏历史认识,不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而造成的。他们拿时音来读千百年前的韵文,当然会有不和谐的感觉。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明确认识到了语音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古音与今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还要掌握一定的音韵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一、古音的基本概念

1、声母方面

字母:在音韵学上,有字母、母、声类、声、纽、声纽、音纽等名称,这些都是传统声

1

韵学对声母的称呼。古代没有今天意义的字母,既没有拼音也没有英文或其他表音文字的字母。但是受梵文影响,对声母有所认识(对声母没有认识是不可能创制反切的),有人就用汉字来代表声母,传统音韵学的每一个字母,就是一个声母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最早创立字母的人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根据梵文的音理创立了三十个字母,用三十个汉字作代表,也就是说守温第一次制定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代人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个字母,反映了唐代到宋代语音的发展,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说的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那时的一个声母。代表字是随意的,后来沿用下来。

“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发 音 方 法 全 清 发音部位旧名 重 唇 轻 唇 唇音 舌音 舌 头 舌 上 齿头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端 知 精 心 齿音 正齿 舌面前 舌叶音 牙 音 喉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音 半元音 半 舌 音 半 齿 音 舌尖边 鼻齿音 喻 来 日 照 审 见 影 晓 溪 穿 床 禅 群 匣 透 彻 清 定 澄 从 邪 泥 娘 发音部位新名 双 唇 唇 齿 帮 非 滂 敷 並 奉 明 微 次 清 全 浊 次 浊 五音和七音:这是古代学者就声母的发音部位所作的划分,他们把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谓之五音,五音之名最早见于南梁顾野王《玉篇》卷首的《五音声论》;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即加上了半舌半齿两类,最早提到七音的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唇音:重唇音 轻唇音 舌音:舌头音 舌上音 齿音:齿头音 正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2

清浊:按照发音方法,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 全清音: 不送气、声带不振动 次清音: 送气、声带不振动 全浊音: 声带振动强烈 次浊音: 声带振动不强烈 2、 韵母方面

韵、韵部、韵目、小韵: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韵、韵母的区别:韵考虑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不考虑韵头。而韵母考虑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不考虑声调。

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如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作用是便于排列和称说,为什么用这些字做代表字,与字母一样,都是随意的,一经使用就沿用下来。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性质将韵部分为三类: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包括—n,—ng,—m;不带韵尾,或带元音韵尾的是阴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包括—p,—t,—k。

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四声、平仄:中古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①譬况

天 《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 风 《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 ②直音

《康熙字典》:栭,并音而。

《康熙字典》:西,音粞。 是,音姼。 ③读若

《说文》:铗,读若夹。

《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 ④反切

顿, 都 困 反(切) dùn d ùn

第四节 上古音简说

上古音又称古音,指周秦时期的语音,更广泛的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学习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主要对象,而先秦时期的古书是文言的典型,其反映的语音系统就是上古音系统,所以学习上古音是很有必要的。

一、上古韵部系统: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音学五书》(《古音表》)将古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首创古韵谐声表,《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

3

部;孔广森《诗声类》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成均图》将古韵分为二十三部;黄侃《音略》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二、上古声调

上古时期有无声调,至今尚无定论。有各种说法:古无四声(陈第),四声一贯(顾炎武),古有四声(江有诰、王念孙),古无入声(孔广森),古无去声(段玉裁),古无上去声(只有平入二声,黄侃),五声说(王国维,阳、阴之平上去入),长去短去说(陆志韦),长入短入说(王力:平、上、长入、短入)。这一部分的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就行。

三、上古声母

钱大昕、邹汉勋、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分别提出了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结论:

1、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里提出的论断。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中古时才由“帮滂並明”分化出来。

2、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的发现。即上古没有“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端、透、定”中分化出来。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3、娘日二母归泥: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即上古没有“娘、日”二母,它们是后来才从“泥”母中分化出来的。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4、喻三归匣: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来的。即喻母三等字是从古代匣母中分化出来的。例如:云、王、域、烨,都是喻母三等字,而魂、皇、或、华,都是匣母字。喻四归定:这也是曾运乾提出来的。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台—怡,兑—悦;免—逸,炎—谈,俞—偷,弋—代;易,读如狄;荑,读tí,声符是夷,等。 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即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是黄侃提出来的。指照系二等字归精系,照系三等字归端系。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