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地球与地图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地球与地图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63fd8d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5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甲地黄土表面高度820~840米,底面高度800~820米,最大厚度不超过40米,40米以下的最大值为39米,选项C正确。第10题,排除沟谷、陡坡因素,丁地等高线最为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为合适的地点。

下图为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米,AB为空中索道。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有一瀑布,瀑布和选择观赏的位置分别是( ) A.甲和乙 C.丙和甲

12.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为( ) A.10米 C.60米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图中东侧地势较高,西侧地势较低。陡崖乙处有河流经过,可形成瀑布。陡崖甲处没有河流经过,不可能形成瀑布。瀑布适宜一定距离仰视,所以丁地是适宜观赏位置。第12题,由上题可知,乙处有瀑布。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该瀑布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高差为20~60米。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完成13~14题。

B.40米 D.80米 B.丙和丁 D.乙和丁

13.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A.80 m C.170 m

14.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题,甲、乙两地有三条道路相连,故三条道路的起止点应该是甲地、乙地。读图可知三条道路的起止点海拔分别约为260米和150米,两地相对高差约为110米。第14题,可直接读图看出三条道路的长度和坡度变化特点,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如下: A项 B项 C项 D项 道路①最长,不可能是直线 道路②沿线最高海拔为350米,而道路③沿线海拔有超过350米的路段。故道路②未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从纵向剖面图中可看出道路③最短 道路①与②在距甲地6 000~7 000米的路段剖面线局部区出现平行,部分路段可能重合 内容分析 B.110 m D.220 m

二、综合题(共44分) 15.2015·南昌模拟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低、中)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丙点对跖点的坐标是________,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答案】 (1)东南 东北 (2)东 中 北温带 (3)是。甲、乙都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中的劣弧段,距离最短。 (4)(45°S,30°W) 5 000

【解析】 根据题意设置的问题,可知本题考查了经纬网图中方向、距离、最短航线等知识点。(1)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可判断。(2)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属于东半球,丙在该范围内;纬度30°~60°属于中纬度,丙为45°N;丙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属于北温带。(3)在地球上,沿过地心的大圆的劣弧段飞行,距离最短;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为晨昏圈的一部分,晨昏圈为过地心的大圆。(4)对跖的两点(赤道上的点除外),其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丙点的对跖点与南极点相距45°,故其距离约为5 000 km。

16.2015·东北联考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DE、GH一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为多少?为什么? 【答案】 (1)图略。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

(3)② 图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米,气温下降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