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90148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28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设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基础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够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作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申论要求

1.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分

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臵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400字的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30分

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之间。(40分

综合分析

2006年申论试题与往年相比,在题目数量的设臵上变化不大,仍采用常规的三道题的形式。在题型方面,沿用了2005年的新题型——根据所给措施进行选择分析和概括并简述理由,所不同的是如果选错,则要倒扣分,这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与往年不同的是,2006年的申论试题没有明显的序号标注,而是采用有问有答的形式体现段落的不同和意思的转变。另外,在作答要求中给出了明确的内容范围的限制,即必须以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为范围。

2006年的申论材料,字数是前两年的总和,内容更为复杂和分散,而且材料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增加了材料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对考生阅读速度和归纳整理能力的要求。

例文评析

【例卷?第1题】作答A:

D部长的讲话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就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D部长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发公共事件,原因及应对的必要性。突发公共事件并不是一般事件,如果应对及时,一般性事故就不会变成突发事件,其诱因有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如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各阶级利益冲突及政府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等等。此类事件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应对十分必要。

第二,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首先政府要有应对突发事件预案,能及时调动社会各部中公河南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www.he.offcn.com

门应对;二是要有足够的物质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三是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加大科技预防力度。

第三,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政府注重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诱因,积极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经济手段并不能直接用于突发公共事件中,并不是所有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

我国现处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峰期,虽然我国快速反应机制先进,但相关体制问题仍需要改进。

评析:这份试卷比较完整地概括了D部长的讲话内容,而且层次清晰,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语言简洁,是一篇在内容概括方面较优秀的答卷。

【例卷?第1题】作答B : ××领导:

2005年9月20日,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

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

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

七、国家要有一定的富裕财力,包括物质准备。

八、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 以上是我总结的主要谈话内容,请审阅。

评析:该试卷首先是要求对D部长的谈话进行概括,采用的行文方式可以是“报告”这一文种,虽然该答卷符合报告的形式要求,但从主体来看,由于它采用了简单分条的表述方式,没有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问题,而且层次不分明,所以只能归为三类试卷。

【例卷?第2题】作答A:

甲、丙与己和D部长的观点不一致。 海啸、

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危机处理机制,使危机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故甲和D部长的观点不一致。

由资料中“同样类似级别的飓风,在加勒比经常发生,有一些人说古巴的体制不好,但古巴的每次飓风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很容易形成大家迅速疏散”可看出安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制度无关,故丙和D部长的观点不一致。

中公河南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www.he.offcn.com

成功应对公共事件,主要是及时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要明确各个政府常设机构之间的分工、责任和工作程序,而不是建立专门机构,故己和D部长的观点不一致。

评析:在2005年第一次出现该形式的试题后,2006年再次出现,并且不是针对某一个主要段落,而是针对D部长的整个谈话,必须在整个所给资料当中快速寻找。同时,有的内容必须进行对比才能发现是否一致。如果选错,将要被倒扣分,这都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答卷准确地指出了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并给出了合理的理由,反映出考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