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管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纳米碳管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a8db2c0066f5335a812176

氧化碳和氢的混合物)转化制乙醇反应过程的催化剂,显示出了非常独特的催化性能。大连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包信和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装在内径为4~8纳米的多壁碳管内的Rh-Mn催化剂,催化生成碳二含氧化合物(主要为乙醇)的产率明显高于直接担载在相同碳管外壁的催化剂,当添加金属铁和锂等助剂后,每小时在每摩尔铑催化剂上生成的乙醇量高达 84 摩尔。综合分析大量的表征结果提出,这类复合催化剂上所表现出的独特催化性能为纳米碳管和金属纳米粒子体系的“协同束缚效应”所致。美国斯坦福大学Zare教授称赞该项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应用”,英国《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评委评价这是一项“对后续研究具有很强激发潜力”的重要工作。

7.10.电子领域应用

美国科学家发现,用碳纳米管制成天线,就可以像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一样接受光波。日本NEC公司研究人员证实巴基管有比普通石墨材料更好的导电性,因此碳纳米管不仅可用于制纳米导线模具,还能用来制造导线本身。物理学家Broughton J Q认为将来可以采用碳纳米管制造分子水平的线圈筒、活塞和泵等微型零件来组装成微型引擎或其他装置,来恢复病体功能。利用碳纳米管的电子特性,可用来制作晶体管开头电路或微型传感器元件。它还可以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使电池寿命增长。此外碳纳米管被认为是制造新一代平面显示屏极有希望的材料。 7.11.环境保护领域

利用纳米级集尘灰微粒的特性,发展新的保湿材料,大幅提升土壤之保水能力,提高绿化成功率与速度,可以有效解决沙漠化地带土壤风化和水分流失,造

- 9 -

成土壤逐步荒漠化之危机。 8.结束语

. 纳米碳管以其特殊的结构,奇特的力学、化学、电子学性能,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极具潜力的应用价值,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有关纳米碳管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成为当前重要的国际前沿课题之一,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纳米碳管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可以相信在未来10年内,随着纳米碳管应用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纳米碳管将会对众多领域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碳纳米管的应用;物理化学及综合化学;诺贝尔学术资源网

[2]王敏炜,李凤仪,彭年才。碳纳米管—新型的催化剂载体[J]。新型碳材料.2002.17.75-79。 [3]纳米技术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N];安徽经济报;2000年。 [4]成尔军。碳纳米管及其应用研究来源 [ 10-04-02 ]

[5]雷朱,李郁芬。纳米材料的一支新军——碳纳米管[J];物理;1993年10期。 [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eef780100gowp.html [7]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75/17138.htm

[8]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1569669.htm?fr=ala0_1/carbon.imr.ac.cn/carbonknowledge/cknowledge_CN.htm [9]http://carbon.imr.ac.cn/carbonknowledge/cknowledge_CN.htm [10]韩蜂。新型材料——碳纳米管,江苏化工,2001年。

[11]邹汉波。化工新型材料——碳纳米管,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

- 10

-

[12]王琪砚。电弧法获得的几种奇异碳纳米管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 [13]播套旭。 扩敌火焰合成碳纳米管研究,新型炭材料,2001年。 [14]白荃。超级纤维——碳纳米管,厦门科技,1997年。

[15]王文英。碳纳米管的制造技术及最新研究动态,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 [16]兰州大学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湖北化工,2001年。

[17]李景新。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1年。 [18]李玉良。我国饰和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化学通报,1999年。 [19]孙晓刚娜。碳纳米管的生产及应用,人工晶体学报,2001年。 [20]陈小泉,刘焕彬。纳米科学与技术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21]高利珍。碳纳米管的生产及其应用,科技导报,1999年。 [22]Bink T W .Phys Rev Lett, 1992;69:2527

[23]Inganas,I.L undstr ü m, Carbon Nanotube Muscles[J] Science,1999 [24]Ajayan P M .Nature,1995; 375:564 [25]Rinler A G.Science,1995; 269:1550 [26]Hummer.Nature,2001;414:6860

[27]John Cumingsand A.Zettl.Science, 2000, 289

[28] A.Chambers, N. M .Rodriguez, etal., J. Mater.Res,1996,11:430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