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文言文解析力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教版语文八上文言文解析力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afa69df705cc17552709e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遂..起行。 念.无与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解:脱下。户:门。欣然:愉快地、高

兴地。念:考虑,想到。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就。寝:入睡。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水草总称。交横:交叉错杂。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耳:罢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一词多义

寝 怀民亦未寝 入睡 然 欣然起行 ??的样子 暮寝而思之 躺着 然往来视之 但是 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 寻 寻张怀民 找 步 相与步与中庭 散步

未果,寻病终 不久 瓜洲步十里铺 水边停船之处 4.古今异义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不过 今:表转折 闲人 古: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今:无事可做的人 三、重点语句翻译

念无与乐者(省略句) 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阅读思考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笔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

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 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一侧,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8.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说说给你的感受。

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出一幅皎洁、空灵的月夜图。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a、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b、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但也透露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10.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月色入户? 透露其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更是透露其闲。 11.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试将其与文中的画线的句子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异同。

①人物的心情: ②描写的方法: 治水必躬亲 ◇钱 泳

一、文学常识

钱泳(1759-1844),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二、重点词语 1.字音

泥( ) 潴( ) 相( )度( )咨( )胼( )胝( ) 2.词语解释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

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

执一:固执一端。泥:拘泥。妄意:随意。

潴:水停聚的地方。势:形势。相度:观察、测量。穷:彻底了解。致:事理。是以:因此。躬:亲自。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缓带:宽束衣带。未尝:不曾。索:勒索。计:盘算,考虑。远:远离。怨:抱怨。

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3.一词多义

于 泥于掌故 对,对于 以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因,因为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在 可以为师矣 凭,凭借 青出于蓝 自,从 吾欲辱之,何以也 用 4.古今异义词

泥于掌故 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 泥于掌故 古义:拘泥。 今义:泥土。

盖地有高低 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

非咨询不穷其致 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 今义:生活困难。 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古义:亲自。 今义:弯腰。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古义:曾经。 今义:尝试。 三、重点语句翻译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四、阅读思考

1.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2.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的清官,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

3.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4.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5.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6.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①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②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圩、臵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 7.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能从海瑞一生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这一角度谈看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