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重点考点背诵总结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重点考点背诵总结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2d48e1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9

根据评价的标准划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根据评价的方法划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描述性的评价。

考点41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考点42 德育和德育过程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方面。

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考点4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考点44 德育模式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

考点45 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考点46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培养

班集体的一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培养需要: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47 中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考点48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49 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考点50 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考点51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使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获得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育心理学

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

考点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其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考点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该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考点4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考点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使用运算符号进行逻辑的思考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考点6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考点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