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核心考点精讲(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初级会计实务》核心考点精讲(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4632a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5

核心考点介绍(第二章)

考点10:存货(★★★) 一、内容

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商品等。

二、存货成本

提示:其他税费包括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等 注意:

1.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2.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3.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也可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4.企业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但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应计入存货成本。

注意:

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

2.入库后发生的仓储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如酒)。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三、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1.个别计价法

优缺点: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优缺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底算一次,只考虑购进,不考虑发出) 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结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成本+本月收入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优缺点: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4.移动加权平均法(购入一次算一次) 计算公式: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结存存货成本+本次进货的成本)/(原有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优缺点: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太适用。

四、原材料 (一)实际成本核算 (1)购入材料(4种情形):

①货款已经支付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同时材料已验收入库(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

②货款已经支付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材料尚未到达或未验收入库(借记在途物资); ③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贷记应付账款,注意没有发票账单的情况); ④货款已经预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登记预付账款)。 (2)发出材料:

①生产经营领用(根据领用部门的用途确定科目):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 制造费用(间接材料成本) 销售费用(销售环节消耗) 管理费用(行政环节消耗) 研发支出(研发环节消耗)

委托加工物资(发出加工材料) 贷:原材料 ②出售材料结转成本: 借:应收账款等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③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二)计划成本核算 1.科目设置

2.账务处理:

(1)按实际采购成本作如下处理: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付票据等 (2)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差额,也可能在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