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汉语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718d0f76c66137ee061987

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和比较常见的拜客百科词汇。该书释词时义项齐备,书证丰富,尤其注重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利用此书,不但可以查考在其他词典中无法查到的语词条目,获取准确、丰富的语词资料,还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历史面貌,对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清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杨伯俊《古代汉语虚词词

典》。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辞汇释》,主要是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的语词。

作业及思考题:

1. 要求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工具书室,了解、熟悉课堂上讲授的工具书 2.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教材练习一1、2、3题 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怎样查阅工具书 教师课后小结:

本章节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教会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们基本学会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的使用,借助工具书,可以自行解决一些学习古代汉语的疑难问题。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教学章节 授课方式 第3周 授课时数 3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上) 重点讲授+课题讨论+作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书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来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难点: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汉字本义的关系 参考资料: 1、《文字学》杨五铭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汉语文字学概要》许威汉著,上海大学出版,2002年版 3、《汉字认知研究》王玉新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计划时间 8

一、课堂讲授以下内容: (一)“六书”的来源 (二)“六书”的定义与解 (三)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二、课题讨论: (一)汉字的形体与汉字本义的关系 20分钟 25分钟 45分钟 4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上)

文字的发明和运用,是人类社会群体摆脱原始愚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一座界碑。

一、“六书”的来源

“六书”是古文字学家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发现汉字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把这些规律加以总结归纳提出来的。“六书”并不是人们造字时所遵循的原则。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决不是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保氏》篇中,因此有人认为“六书”源于战国。然而在《保氏》篇篇中,只提到“六书”这两个字,没有具体的内容,它是否就指文字上的“六书”还不能确定。从文史记载上看,战国、秦、西汉时都没有人对“六书”加以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才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虽然三家的名称有所差异, 次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相互间的继承关系。

汉代很注重师承关系,从下面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六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父子

郑众 郑玄

父子 师徒

刘歆 贾徽 贾逵 许慎

班固

郑众、班固的学说直接源于刘歆,许慎的学说又辗转来源于刘歆。

西汉时出现了许多文字学家,也出土了一些古文字,通过文字学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六书”的理论。由此看来,“六书”源于西汉末。此后,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

9

名称,班固的次序,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许慎提出的“六书说”是最早的汉字结构学说。

二、“六书”的定义与解释

(一)象形 许慎的定义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折屈。意思是描摹实物的形体,根据物体的形状运笔。

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如日、月、止等,大多是独体字,也有象形字除了描绘所画物体外,还附加了背景,用相邻、相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果、叶、眉。如果不加附加成分、特征就不明显,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如叶和眉,添加了树木和眼睛,是为了让人看得出是树叶和眉毛。有人认为是合体象形,有人认为是会意。

我们要判断一个汉字是不是象形字,必须看它是否同时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在它的早期古文字写法中,其一笔一画都与某一客观物体的形状特征密切相关;第二、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象形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她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基础。

(二)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一看就能识别是个什么事物,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

1、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上 下 一 二 三 指事字分为两类

2、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本 末 朱

按指事法造出来的字,要么是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用象形和指事造出来的字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独体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或者不具备物体象形性,或者虽具备一定的物体象形性,但字所代表的内容并不直接指向哪一具体之物,而是有所转指,而且还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其次,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大都是名词;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三)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意为“并”,“类”指字类,“谊”同“义”;“指撝”即指挥。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的象形字合并在一起,意义上加以联系,以显示新的意义。会意字一般表示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

同体会意:从 众 北 林 森 炎 淼 异体会意:获 射 莫 朝 寒 形象会意:及 休 逐 牧 采 焦

(形象会意在前,文字会意在后) 文字会意:劣 歪 岳 甭 孬

(四)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形声字由义符+声符构成,义符也称为形符,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声符大致表示该字的读音。如“梅、酶、霉、莓”。

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它们的区别在于: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说文·刀部下》:

刻 从刀亥声 初 从刀从衣 有标音成分 判 从刀半声 无标音成分 劓 从刀从鼻

10

刖 从刀月声 利 从刀从禾 形声兼会意字:声符一方面表音,一方面兼表意义。如: 贫 从贝从分,分亦声。财分少也。 胖 从肉从半,半亦声。半体肉也。 刵 从刀从耳,耳也声。断耳也。

(五)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六书”中争论最多的一书: 一派主张形转。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

一派主张义转。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他们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如:桥 《说文》“水梁也”。 梁 《说文》“水桥也”。

而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就是词义的引申。

一派主张声转。以章太炎为代表。章氏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六)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由于语言中有了某个词的语音,但没有这个词的字形,于是借用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来代替,用以寄托所要表达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那个词。如:“难”。

许慎对假借字的定义,得到古今学者的肯定。可“令、长”两个例字,都有人提出异议。 “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引申为县令;“长”的本义为生长,引申为上长,又引申为官长。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果有联系只能是词义的引申。朱骏声就认为许的定义是对的,但举的例字不对。

纯粹借音的假借字:“我”,本义兵器,借为人称代词,本义废而不用;“汝”,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焉”,鸟名,借为疑问代词,本义废。

“四体而用”说,清代以前,人们迷信“六书”,认为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人戴震才提出异议,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这是说,“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的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三、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就造字时间先后来看,形声字不是最早的造字法,可一旦形声造字法出现后,它就成为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的字数也不断增加,甲骨文时期只有20%的形声字,到了汉代,《说文》收集的形声字占总数9353的80%以上,此后又逐渐增加到90%左右。可见,只要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就可以对绝大多数汉字加以分析。再说,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都离不开古文字,然而,分析形声字却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只要根据没有简化的楷书就可以了。例如“塊”字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结构是从土鬼声,从土就意味着它的本义与泥土有关,参考它的义项,不难判断“塊”的本义是指土块。《左传》“野人与之塊”,句中的“塊”即指土块。

尽管汉字大多数是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别的形式的形容词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78页)

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分析的结构层次

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个部分。如“鸿”。再 如: 尃——从寸甫声 溥——从水尃声 薄——从艸溥声 欂——从木薄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