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cdd1070740be1e650e9ad7

第二学段阅读课程作业

1.阅读教学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请结合你的教学实际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2.请从“五融合”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

(以上作业二选一,必做一题,不少于1000字)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 陈尔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即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多读优美片段、多读重要的句子,从而在读中理解文本的意思;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落实“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呢? 一、通读感知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教师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杏花”为题?为什么要强调是“第一朵” 杏花?围绕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二、细读感悟

怎样细读?感悟什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

1

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所感悟,“悟”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

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

如《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你对竺可桢爷爷有何看法?”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言句、动作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如《第一朵杏花》一课,课文中有两处竺可桢爷爷的动作描写:“弯下腰来,习惯地问”、“认真地记录”及一处神态描写:“像年轻了十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议一议:这样描写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

3、品读升华

学生理解文本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第一朵杏花》一课学生理解后引导在读中感悟: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严谨追求;在获得杏花开放的第一手资料后的喜悦。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

2

很多。 三、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学生拿起笔来写,比较读、对比读、都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第一朵杏花》一课,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自己在看杏花(可以出示相关视频),让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习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