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族现象中的亚文化理论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摩登族现象中的亚文化理论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4e7fee8fd0a79563c1e7272

摩登族现象中的亚文化理论分析

王 微 20130011124

摘要

产生、发展并消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摩登族,是欧美青年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摩登族特有的服装形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亮眼的一部分。对自身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对自身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和自我满足,以及与父辈之间的代际隐性冲突,是摩登族风格产生的重要原因。摩登族作为亚文化的一种,最后的结局也是走向的被商业收编的道路。 【关键词】 摩登族 亚文化 伯明翰学派 风格 收编

一、引言

摩登派于1950年代末首次出现在伦教和伦敦周边,成为无赖青年的后继者。在战后英国的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中,摩登族(Mods)是第一个对西印度群岛黑人亚文化的出现予以正面响应并试图效仿的亚文化,体现了工人阶级青年的“向上爬”的愿望。

摩登派得名与美国的现代爵士乐(modern jazz)有关,是一种下层阶级中典型的“纨绔子弟”较于无赖青年或摇滚派,摩登派得以投身各式各样地位稍高的工作\根据对曾被监禁的43个摩登派的统计,摩登派多是在15岁时离开较差的现代学校,在伦敦西区的各种服务业中谋得一个小职位,多半是半技术工人或办公室职员,平均每周的薪水11英镑。相对其他工人阶级子弟,他们的消费水平要更高一些。1

二、摩登族

(一)摩登族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1.概念界定

在西印度群岛社区周边逐渐产生的工人阶级青年文化中,摩登族是第一个对黑人的出现予以正面响应、并试图去模仿它的风格。摩登族是一种“下层阶级的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

花花公子”(Goldman,1974),着迷于微小的服装细节(Wolfe,1966)。就像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笔下吹毛求疵的纽约律师,他的特色表现在衬衫衣领的角度上,既可以用定制的夹克开叉来衡量,也可以根据手工自制谐谑的外形来判定。2

2.摩登族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摩登族的产生不得不提到无赖青年或称为无赖青年(Teddy boys)。战后的英国亚文化中,首先出现的是50年代的无赖青年(Teddy Boys,或称Ted)。无赖青年的服饰装扮以20世纪初爱德华时代的华丽造型为典型,而这个群体的服饰多因裁缝师的手工缝制而造价不菲,事实上,这些以白人劳动阶级为主的年轻人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此外,这个团体也与摇滚乐产生紧密的关联。这个战后首先出现的亚文化团体内部因为成群结党,也出现相互斗殴的事件,而这些事件被媒体夸张地报道。其中,最为重大的事件莫过于1958年诺丁山(Notting Hill)暴动,这一事件的产生原因在于无赖青年对黑人小区的暴力攻击。到了60年代初期,无赖青年逐渐分化为摩登族(Mods)与摇滚客(Rockers)。

摩登族的兴起与英国新兴的披头风咖啡店(beatnik coffee bar)有直接的关联。披头风咖啡店原本针对中产阶级以及艺术学校的学生,后来却成为摩登族的空间。其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酒吧晚上十一点就关门,而这种咖啡店则营业到凌晨。此外,这类酒吧还设有点唱机(jukeboxes),在这里,年轻人可以投币点选自己所喜爱的音乐,披头风咖啡店因此成为年轻人愿意彻夜驻足、认同的空间。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速可达摩托车成为摩登族的必备工具:只有个体得以自由移动的摩托车,才能在公共交通系统都已停止的夜晚穿梭。此外,摩登族之所以热衷黑人音乐,主要原因则是摩登族经常彻夜聚集,而黑人的黑色则被视为夜晚的象征。3

或许是因为风格较不哗众取宠的缘故,摩登派在很长时间里并未被确认为一种亚文化群体,很少被父辈文化驱散和嘲弄。这种情形一直到1964年后才有所改观:这一年的八月,摩登派和摇滚派在英国的海岸观光地发生了大规模冲突,经媒体大肆渲染,使摩登派以“民间恶魔”的形象首次在公众生活中亮相,并由媒体炒作之后引起了民众的道德恐慌,最后双方都有人被法庭判刑。1968年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媒体、市场的压力和常见的内部矛盾(保持隐秘与公开之间的矛盾,保持在年轻状态和成长之间的矛盾),摩登派开始分裂:较为奢华

23

迪克·赫伯迪格著,胡疆锋译:《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2011年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正亮:《英国文化研究中的亚文化研究谱系》,《文艺研究》2010年07期。

放肆的摩登派全心全力地投入节奏与蓝调,以戏仿和夸饰的手法来炫耀女性特质和卡纳比街的景观,逐步合并到有着时尚仪式的嬉皮士和刚窜起不久的“地下场景”亚文化,而“铁杆摩登派”(Hard Mods)则演变成了光头仔亚文化。

(二)摩登族的风格

和大胆抗命、莽撞冲动的无赖青年不同,摩登族的外表精致有加,举止节制:他们喜欢颜色体面、样式保守的西装,过分讲究匀称和整洁。摩登族一般都会留着干净利落的短发,喜欢剃一种时髦而完美的“法式平头”发型,抹上不显眼的发胶,不爱用那些大大咧咧、富有男子汉气概的摇滚派们偏好的耀眼的发油。摩登族创造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让他们得以在学校、工作和休闲活动之间顺利的达成了妥协,这种风格隐含的信息如同其本身所宣称的一样。摩登族悄然打破了条理分明的秩序,逐渐颠覆了“衣领、西装和领带”的传统意义,讲究整洁到了荒谬的程度。4

早期的摩登族大多喜欢黑人灵魂乐,整个六十年代中期,黑人文化提供给所有摩登族风格隐秘的、启发灵感的刺激,用詹姆斯·布朗的话来说,就是“酷毙了”(outta sight)。通过灵魂乐,摩登族对黑人文化非常认同,与黑人在情感上很亲近。正是因为摩登族对黑人音乐的喜爱,在放学或下班后回家的路上,摩登族通常会在某个地方玩“失踪”:他们沉醉于“光天化日下的地下世界”(Wolfe,1969),如位于地下室的俱乐部、迪斯科舞厅、时装精品店,唱片行等这些隐藏于“正派世界”之下的场所。

摩登族对于周末是非常强调的。他们仿佛生活在商业日程表的页码之间,生活在使工作变得有意义的零碎自由时间里。在这些休闲时间,许多真正的“活”要干完;例如,把踏板摩托车擦洗干净;买齐唱片;把裤子烫平或改小,或是从洗衣店取回来;梳洗头发,然后吹干。

踏板车和摩托车是摩登族狂热的社交生活所必备的要件,而且唯有伟士牌(Vespa)和蓝美达(Lambretta)才配得上他们,因为这些车种都有数不尽的改装套件,但是骑车时为保护他们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美式的军用大衣,附有帽兜的卡其色外套。摩登族都把机车打扮得非常的华丽、非常的亮眼,时而一群车在繁忙的街道上穿梭前进、呼啸而过,引起路人的注视,所以也有人称这群人为踏板车男孩(Scooter Boy)。围绕着踏板车,摩登族还配有一套行头:上身为橄榄绿(派克式外套)的带风帽的皮夹克,下身为“列维(Levi‘s)”派牛仔裤,有

4

迪克·赫伯迪格著,胡疆锋译:《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2011年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时也戴一顶法国贝雷帽,以强调与欧洲大陆的渊源。

三、亚文化概念及伯明翰学派

(一)亚文化概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亚文化概念存在着诸多的界定,不同的界定在角度上也不仅相同。综合比较来看,亚文化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界定的角度:

1、亚文化的发生视角看,在一些人类学著作中,亚文化指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有可能出现的某种普遍趋势,其中包括生物的趋势或者社会的趋势。

2、从主题视角来看,亚文化指的是社会中较小规模群体的规范体系。例如语言、价值观、宗教、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3、从与主文化关系的视角来看,亚文化是同主文化相对的群体规范,即是说一个群体与其所属的较大规模群体的冲突而生成的规范。5

第一种界定方式较为宽泛,目前已经失去了其研究价值。第三种界定方式同第二种区别开来,实质是亚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通常,我们把亚文化的第三种界定成为反文化。因此,我们认为亚文化是一种群体区别于其所属更大群体的特有的行为规范。亚文化群体的规范既可以是与主文化相包容,也可以是相互冲突的。青年亚文化则是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

(二)伯明翰学派

伯明翰学派是近代以来亚文化研究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伯明翰学派在学术研究中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因此,本文重点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进行介绍。

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指聚集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为CCCS) 周围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如霍加特、霍尔、赫伯迪格、威利斯、费斯克等。伯明翰学派高度重视亚文化研究。在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的研究中,有三个核心词汇:“抵抗”、“风格”、“收编”。其中,“抵抗”是核心问题。抵抗即是亚文化对对主文化(主导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和霸权的抵抗。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是对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集体经历的问题(贫穷、失业、住宅拆迁等)进行“象征性解决”的尝试。亚文化具有自己的风格,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风格。伯明翰学派将风格定义为:“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

5

黄瑞玲:《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