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4e90800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0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死离别,敏感的文人士大夫在战乱中感受人生的短促,命运的无常。他们发现了自然,使自然成了他们的移情对象,以自然形容人性之美。自然山水成为感情化的自然,自然成为文人寄托感情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现实促使文化结构重建 B.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 C.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 D.儒学人性观深入人心

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4、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 800至公元前 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至前 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

B.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D.儒学兴起成为大宗

5、“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吸收墨家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B.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C.荀子吸收各家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D.老子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齐物论” 6、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 )

A.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B.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 D.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

7、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评了某种学说。嘉靖帝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这反映了( )

A.洛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C.心学与理学的分歧明显

B.闽学被看作是离经叛道 D.黄宗羲思想受朝廷批判

8、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9、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据此可知,该思想家认为( )

A.贤者对社会发展无济于事 C.应以“仁爱”之心治天下

B.“无为而治”乃治国良策 D.商品交流不利于社会发展

10、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理”;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序》中也说道:“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诗歌( )

A.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C.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

B.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D.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11、清朝统治者很看重《三国演义》,曾派人将它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并对关羽大加吹捧。这主要是因为( )

A.《三国演义》尊重历史史实 C.与统治者个人爱好休戚相关

B.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 D.受儒家伦理观念与礼教影响

12、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

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

A.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

B.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 D.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

14、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帝鬼神祭祀,乃至后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这说明中国宗教( )

A.反对追求来世 C.蕴含人文精神

B.脱胎于自然崇拜 D.受儒家思想影响

1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16、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

A.崇尚空谈的政治形象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D.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17、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18、魏征以直言诤谏闻名,他在《十件疏》中,历数唐太宗的堕落,批评唐太宗“骄奢自溢”,但在结尾却说:“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愚妄无知)之言”。这种官场语言反映了( )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C.臣子希望得到君主谅解

B.君为臣纲成为社会常态 D.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19、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太史令等天文官员,常常由皇帝亲自任命。朝廷对天文台的观测记录严格保密,禁止流传到民间,天文官员不允许与平民百姓随便接触。同时,民间也不许私自研习天文。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维护君主的绝对统治 C.源于小农经济地位的提高

B.造成了天文学的长期落后 D.反映了民间教育水平低下

20、“东周(春秋战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B.“旧有世俗权威崩溃”是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新的指导原则”指得到各诸侯国重视的儒家思想 D.“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思想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恒产论”。他说:“若民,则无恒产者,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主张“制民之产”,给民以“恒产”。孟子理想的恒产是“百亩田”,“五亩宅”。他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摘自石世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李贽为人确立了一个属于个体的感性尺度,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即使是圣人亦“不能无势利之心”。李贽还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内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恒产论”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其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

1-5ADCCB 6-10BCBBD 11-15DBBCA 16-20DDBAC

21(1)内容:分配土地给农民,让农民维持基本的生活。意义:孟子看到了战国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把富民惠民看作赢得民心、社会稳定的基础;孟子主张实行小农经济,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等。

(2)主张:崇“私”的观点(把“私”看做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或认为追求私利是人的自然权利);强调义和利、道德和经济的一致性。背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思想学术的自身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