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昭苏县旅游景区讲解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疆伊犁昭苏县旅游景区讲解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044bddd15abe23482f4d8c

山社稷,汉武帝并没有让她回来只是一边勉励安心边塞不负亡命,一边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前往乌孙王慰问。

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年老昏花,但却精明,细君公主的哀怨乌孙王怎能看出来?猎骄靡去世后按乌孙王的传统习俗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妾。为了细君公主的幸福,也怕将来莫测的变化可能对细君不利,猎骄靡思前想后,决定在自己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级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军须靡。这虽是乌孙国的传统习俗,但在汉族看来,却是违经背义,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恳求汉武帝,一旦猎骄靡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得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于是汉武帝回书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值得悲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虽然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猎骄靡病故,由于猎骄靡的儿子早亡,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不久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想成疾,细菌不久因忧伤而死,年仅25岁,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细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由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骤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又由皇室公主成为乌孙王祖先两代的夫人。她历经儿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可以说她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当地民俗风情介绍

哈萨克族在特克斯县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民风朴素淳厚、自然诚实、热情好客,最具民族特色,最具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只要亲眼目睹了哈萨克族歌舞、刺绣,亲口品尝了哈萨克族餐饮的人,无一不动之以情、赞不绝口。因此,哈萨克族的歌舞、餐饮、刺绣被称作哈萨克民间的“三绝”。

(一)民俗民风:哈萨克族民俗民风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基本上传承于两千多年前乌孙人的习俗,据《史书·西域传》记载:乌孙人与匈奴同俗,而乌孙人又是哈萨克的主要族源。因此,哈萨克民俗民风传承于两千多年前乌孙人的习俗是历史事实。

哈萨克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服饰

哈萨克族服饰明显带有高寒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多用牲蓄的皮毛制成。且男女区别明显,以女性服饰最为美丽漂亮。

帽 子: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吐马克”和“库扎帕热” 帽。一种是有双耳扇,后有长尾扇的四棱尖顶帽;另一种是似圆锥形黑色的尖顶帽。

冬季帽子多用狐皮或黑羊羔皮配以各色绸缎做面料制成,起到防风御寒作用,帽顶饰以雄鹰羽毛,十分美观。夏季男子戴“哈力发克”帽,是一种用细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黑白镶嵌,配以传统绣花。哈萨克帽子的样式有老年、中年、青少年之分,老年帽子少绣传统花纹,青少年帽子多绣传统花纹。

哈萨克族女子的头饰极其讲究,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包头巾”。“塔合亚”是一种下沿大、上沿小、圆形帽子,质地较硬,帽身用金丝绒线绣有各种花纹,用宝珠镶成各种美丽图案,帽顶插一撮毛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强”。“标尔克”是用绸缎和水獭皮制作的圆帽子,帽身绣花,帽顶插羽毛,帽沿镶有宝珠、玛瑙,在宝珠和玛瑙之间镶有金银制作的空心插孔,羽毛固定其中。“包头巾”是四角绣有各种花纹的头巾。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尖顶式的“沙吾克烈”帽,帽里用细白毡制作,外用绸缎面料,绣花,用金银珠宝装饰,帽正面串连珠宝垂于脸前。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缎衣服,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身穿半截袖长襟“袷袢”,也穿绣有各种传统图案和花纹的坎肩。

服 装:哈萨克族男子服装多用经加工的动物天然毛皮制作,质地柔软保暖,美观大方。有圆领皮大衣,有狼皮、狐狸皮等珍贵兽皮大衣;有各种皮制的裤子;衬衣多圆领,领子较高,衬衣领、前胸、袖口绣有传统花纹,衬衣上穿绣有各种传统图案和花纹的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上“袷袢”,男子喜爱扎用牛皮制作的腰带,腰带上镶嵌各色玛瑙、珍珠、宝石和金银饰品。腰带左侧悬挂皮囊,右悬传统“萨木沙克”小刀。哈萨克男子喜爱穿传统的长腰皮靴,更显得精神抖擞,威武雄壮。哈萨克妇女喜爱穿连衣裙,姑娘、少妇喜爱穿传统的袖口绣花,下摆多褶皱的连衣裙,色彩以红、绿、淡黄、淡蓝或大花为主。夏季,连衣裙上穿绣有各种传统图案花纹和金银饰品的坎肩;冬季,连衣裙上穿裘皮大衣。哈萨克妇女也喜爱穿传统的长腰皮靴,更显得英姿飒爽。

哈萨克族传统的人生礼仪

哈萨克族人的一生大凡都要经历5—6个传统的人生礼仪。

诞生礼:是哈萨克族人为新生婴儿举行的礼仪。在婴儿出世的当天举行为产妇宰杀“哈勒加”羊。阿吾勒各户妇女纷纷携带“葵热木得克”(即见面礼)前来祝贺,祝新生婴儿长命百岁。哈萨克人认为生小孩不仅是产

妇家的大喜事,也是整个阿吾勒的大喜事。夜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产妇家载歌载舞,冬不拉弹唱,欢庆着一个新生命来到人间,庆祝活动有时连续举行三天。

摇篮礼:把婴儿放进摇篮的仪式。在婴儿出生的7—10天举行。礼仪规模不大,邀请左邻右舍的妇女参加,邀请参加的妇女给婴儿做一件新衣服表示祝贺。摇篮礼上同时举行命名仪式,每人提供1—2个名字,然后大家共同选定一个最好的名字。

满月礼:即婴儿出生40天礼,规模不大,参加礼仪的妇女必须给婴儿赠送衣服、纽扣、串珠、毛头鹰羽毛等礼物。婆婆教育媳妇如何抚养孩子,同时给婴儿洗澡。洗澡后给婴儿全身擦羊油(用羊尾巴炼出来的油),边擦边拉婴儿的四肢,然后给婴儿剃头发。

割 礼:是哈萨克族根据伊斯兰教习惯,在男孩5—7岁时请“毛拉”念经,并切除男孩生殖器的包皮,表示成为伊斯兰教徒。哈萨克族的割礼仪式非常隆重,规模仅次于婚礼。

割礼前4—5天,将要割礼的小男孩骑上特定的名叫“阿夏马衣”的小马驹,头插毛头鹰羽毛,由一人牵着马,挨家挨户拜访亲戚,邀请参加割礼,这叫“骑马礼”。被邀请的亲戚送给小男孩奶疙瘩、包吾尔萨克等食品,还要赠送小男孩漂亮的马鞍、马蹬、马鞭等礼物。小男孩不能去路远的亲戚家,由亲属代劳去邀请。割礼时,参加仪式的人纷纷向男孩祝福,割礼由“毛拉”或“霍加”施行。富裕人家举行赛马、叼羊等活动,主人给获胜者发牲畜、衣物等奖品。

婚 礼:哈萨克族的婚礼与其它民族不同,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仪式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定婚、彩礼、出嫁;在男方家举行两次,即:“吉尔提斯”仪式和迎亲仪式。

1、说 亲:在女方家举办的仪式。哈萨克说亲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父母或亲属包办,男女方不见面、不了解,完全按父母意志办事。目前提倡婚恋文明自由,这种婚事不断减少。第二种是男方看上某个姑娘,告诉嫂子或亲属、朋友,请他们转告自己父母,父母知道儿子的心事后便去女方家说亲,或请女方家的亲属去说亲。第三种是自由恋爱。在一个适当时机,由自己亲近的人去转告父母亲,请父母亲去女方家说亲,说亲时儿子不去女方家,只有男方父母亲或亲属携带礼物去女方家,女方有意,则收下礼物,并宴请男方客人;如双方都满意即商量定婚日期。

2、定 婚:在女方家举行的重要仪式之一。男方父母亲或亲属携带一匹马和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亲属、朋友和邻居参加。女方接受

男方的马匹和衣物等礼物,就表示男女双方定了婚。定婚之日女方家要挑选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的肥羊宰杀,招待男方宾客。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的羊表示以赤诚、纯洁的心来定婚。男方客人离开女方家时,女家主人必须向男方客人赠送衣物还礼,富裕女家还礼时赠送马匹等礼物。此后,双方来来往往频繁,由男方按双方商定的聘礼,持续送“哈林玛勒”(即聘礼牲畜)给女方家。

3、吉尔提斯:即男方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用品。举行仪式时邀请亲朋邻里欢聚一堂,展示全部结婚彩礼,让客人观赏、评论,看彩礼是否齐全,以备不足。彩礼多少以双方经济条件而定,按照哈萨克人的传统习惯,大家都会尽力而为,真诚相助。

4、彩 礼:也称“登门仪式”。“吉尔提斯”仪式后,男方即通知女方送“吉尔提斯”,女方卜定吉日,准备迎接。送彩礼这一天,未婚夫由一小伙子陪同带着彩礼去女方家。男方父母和近亲也同去,在离女方家300—500米的地方未婚夫下马回避,不能随父母和亲属一同进女方家的门。这时,女方前来迎接的年轻人接过未婚夫的乘骑,驮着彩礼向女方家飞奔而去。女方的父母、亲朋在毡房外热情地迎接男方来客。而女方姑娘的嫂子(亲嫂或堂嫂)就带领一伙年轻妇女和姑娘一路戏笑着去迎接未婚夫。未婚夫在女方妇女的陪同下来到家门口时,女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向新郎身上撒“喜食”(哈萨克语称“沙修”即糖果、包吾尔沙克、奶疙瘩等食物)在场观看的小孩和青年男女抢着去拾抛撒在地上的食品。撒“沙修”是表示向新郎祝贺,祝愿新郎生活幸福美满。然后女方主人把新郎领进事先安排好的小毡房里招待。这一天,女家宰杀牛羊招待所有来客和未来的女婿。宴席间,弹唱冬不拉、对歌、跳舞,欢庆一番。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女方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打开男方送来的“吉尔提斯”,把物品展现在女方父母亲友的面前,任凭大家观赏,评论这些彩礼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男方的经济情况。如果彩礼不够理想或不够齐全的话,她就代表女方家向男方家提出补充彩礼的要求。哈萨克人把这一仪式叫作“吉尔提斯阿修”即验收彩礼之意。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赠送衣服、衣料等礼品,同时要给女方的母亲支付一笔喂奶费,一般以牲畜计算,多少视经济状况而定;还要带来举行婚礼女方招待宾客的羊只等。

这一天,未婚夫与青年男女在另一毡房欢聚(也可与父母亲友同在一处)但未婚夫与未婚妻彼此不能说话、接触,只能互相默默对视。晚上留宿时,未婚夫单独在一顶毡房里就寝,当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安寝后,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