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昭苏县旅游景区讲解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疆伊犁昭苏县旅游景区讲解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044bddd15abe23482f4d8c

娘由嫂子陪伴着来到未婚夫就寝的毡房,未婚夫有权享受“恰西赛帕他尔”,意即可以成婚同房。这时,未婚夫要向嫂子赠以厚礼,以答谢她成全之意。这是哈萨克人的古老习俗,解放前仍然在广大牧区保留着。这些仪式实际上是初婚仪式,此后,女婿可随便去岳父母家。送彩礼仪式后不久,姑娘便被远嫁他方。

5、出 嫁:这种仪式一般在双方议定的牲畜全部交纳完毕之后举行,时间多在秋季,仪式十分隆重,往往成为整个氏族部落举行大规模文娱活动的机会。出嫁仪式上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庆祝2—3天。哈萨克人对部落内任何一家办婚事都像自己家的事一样热情对待、尽力而为、欢乐与共。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用宰杀准备好的羊肉招待宾客,晚上举行男女青年对歌对唱活动,两男两女相对而唱,冬不拉弹唱。有时分多组进行,歌词即兴编唱,内容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有问有答,以问不倒为胜,一片歌声,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婚礼仪式的第一天,女方家要准备一顶新的小毡房,毡房内摆上女方嫁妆,请来部落中有声望的长者为新娘致祝词,祝福婚姻美满幸福。

当天,新娘的至亲密友用一种传统的固定的“萨仁”曲调对新娘唱歌,歌词大意是:夸赞新娘各个方面,劝新娘不要悲伤,男娶女嫁是人生必经大事。听到“萨仁歌”,出嫁姑娘坐在毡房帷幔后面哭泣,唱着“萨仁歌”的小伙子来到新娘毡房门前下马,掀开毡房下沿一角开始唱“加尔、加尔”(劝嫁歌)曲调。劝嫁歌曲调轻松愉快、语言风趣诙谐,以劝说新娘为主要内容。此时,站在门边仰侯的老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双手搭胸齐声祝福:“阿明、阿明,愿你的祝愿实现”。此后,陪新郎的小伙子与毡房内的姑娘们对歌对唱,毡房内的姑娘们可代替新娘用“毕克”曲调回应小伙子。“加尔”歌仪式后,新娘当天不去婆家,离别前由“阿吾尔”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把唱“萨仁”歌时陪伴新娘的四个媳妇或姑娘披戴过的头巾盖在新娘的头上。新娘盖上头巾要立即独坐哭泣,哭道:“再见啦,故乡!再见啦,亲人们!”,新娘唱着哭诉歌倾吐对亲人和故土的留恋,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新娘唱完哭诉歌由两个青年媳妇搀扶着到父母、兄弟姐妹面前一一哭别,新娘唱“阔尔斯”(哭别歌)。唱完“阔尔斯”与父母、兄弟姐妹和亲人一一拥抱,挥泪告别。新娘拥抱一人唱一段“阔什塔斯”(告别歌,出嫁时唱的第三种传统习俗歌)。然后新娘由哥哥或弟弟扶上马送行。新娘上马后一般不让哭,不让多停留,也不让再回头看,意思是:不要过于眷恋家乡,要一心一意跟随丈夫生活。

6、迎 亲:在男方家举行,迎接新娘的仪式。新娘进公婆家门时由一个胳膊系着各色布,手持嫩树枝的人唱“别他夏尔”歌(揭面纱歌)。歌唱完后揭开面纱,向客人介绍,向新娘劝戒、忠告。新娘向公婆和客人行礼,向火炉内倒油,油燃起时人们口念:“火娘娘、火娘娘,给我们把福降”,以此表示祝福新婚夫妇幸福。此时,人们争相观看和喜逗新娘。晚上,新郎家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阿肯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赞歌一直唱到第二天的破晓。

哈萨克族传统的娱乐活动

哈萨克人是一个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族一位伟大诗人说:“骏马和歌曲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哈萨克人传统的娱乐形式丰富多彩、情趣浪漫、雄浑骠悍。

哈萨克族音乐颇具特色,主要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合等。 歌 舞:哈萨克族歌舞产生久远,而且久负盛名。主要有民歌、民谣、习俗歌、对歌等。歌曲主要分三类:一是对山、水、草原和家乡的赞美;二是对草原上各种牲畜和动物的赞美;三是对人生、动物遭到不幸的同情和忧伤。从哈萨克族的歌曲声中,好象看到骏马奔腾、山鹰翱翔、大雁飞鸣、驼铃跋涉;仿佛看到绿茵草原上情人的眷恋、清泉苍松下的幽静、羔羊马驹的欢奔。

哈萨克族男女老少皆喜欢传统的舞蹈,一般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又分为便装歌舞和扮装歌舞;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如:“哈拉卓尔噶”是用一首叫《黑马马》的乐曲伴舞,1—2人表演,随着冬不拉舞蹈,肩腰扭动。舞蹈有挤奶舞、擀毡舞、斗熊舞、走马舞等。

唱史诗:是哈萨克族民间文艺中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哈萨克人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唱史诗的历史。著名的有《叶迪盖英雄》史诗等。

阿肯弹唱: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对唱。即:两个阿肯之间的对唱,是一种诗歌即兴创作的竞技比赛。阿肯弹唱是对唱形式中的一种,阿肯们不但要有娴熟的诗歌创作技艺,还要有冬不拉谱曲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娴熟的把即兴创作的诗歌与冬不拉曲调完美地结合起来。阿肯弹唱的诗歌结构严谨、韵律整齐、内容丰富、朗朗上口。著名的阿肯弹唱词曲有《布尔江和萨拉的对唱》等。

赛 马:是哈萨克族民间最盛行的娱乐体育活动。哈萨克有句谚语:“英雄靠骏马,飞鸟靠翅膀”。赛马一般在2—3个月前公布时间、地点、奖品等。参赛马匹在几个月前要进行调教和训练。参赛骑手在30—100多人,骑手为13岁左右的男孩,赛程为20—30公里,赛马不备鞍具,骑手

不穿鞋靴。

摔 跤:哈萨克族的摔跤最具特色。摔跤是一种力量和技巧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斗智斗勇。摔跤是哈萨克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每逢节庆都要举行,对获胜者给予奖励。哈萨克族的摔跤主要有: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民族式摔跤;民间传统的有:“口袋式摔跤”、“马上摔跤”等。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在马上的一种体育游戏,也是青年男女借机表达爱慕之情的方法。一般在夏季绿草如毯、繁花似锦的大草原举行,开始时身着盛装的哈萨克青年男女骑马向指定地点并肩而行,边走边谈边笑,按传统习俗此时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诙谐逗趣,说俏皮话,同时可以表达爱慕之情,甚至可以求婚。姑娘不能生气,也不能表示反对,既是害羞也要默默地听着。但是一到指定地点,往回折返时,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立即举鞭急追。姑娘追不上算小伙子运气好;如果被姑娘追上,为了“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只有忍受皮肉之苦,而且不能还手。有意思的是:如果小伙子俏皮话说过了头,玩笑过分了,那就少不了狠狠挨姑娘几鞭子。因此,有些小伙子事先穿上皮袄或皮坎肩护身,即便这样一些小伙子还是被姑娘“打”得狼狈不堪,惹得观众阵阵欢笑喝彩。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思,则会鞭下留情。所谓的马上恋爱就是这样进行的,所以人们也说:“姑娘追是马背上的恋爱”。

叼 羊:是哈萨克族普遍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剧烈的运动,一般在节庆或表演时进行。参加者是骠悍的骑手,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比勇敢、比骑术的运动。宰杀一只2岁的白山羊,取头扎紧食管,这个无头的白山羊被称为“灰狼”,是双方争夺的对象。经过反复较量,最后夺得白山羊的骑手为胜利者。

被叼的羊丢在谁家门口,表示会给这家带来吉祥。哈萨克人把叼羊视为:祈求福址的礼仪。

鹰 猎:又称雕猎。是哈萨克族一种独特的狩猎方式。草原上的哈萨克人还是捕猎能手,每当冬季出猎,骠悍的哈萨克猎手,身跨雄健的伊犁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山林草原。每次出猎都有所收获。哈萨克人爱好训鹰。

哈萨克族传统的三大节日

哈萨克族是一个重道德、重信义、重礼节、重传统的民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庆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

兰教之前。每年的阴历“春风日”昼夜长短一样的这一天就是“纳吾鲁孜节”,相当于春节。从这一天开始算辞旧岁迎新年,各家个户做“纳吾鲁孜”饭,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欢聚一堂唱“纳吾鲁孜”歌。大家互相祝贺新年,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肉孜节: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是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的“肉孜节”(波斯语的音译),意思是“斋戒”。根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封斋”30天后欢度3天。这个节日又称“开斋节”。

古尔邦节:“肉孜节”后70天,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即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译为“宰牲节”,是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家个户必须宰羊以作为祭献。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食品,大家互相拜年,彼此祝贺。

逐水草而牧的生产、生活习惯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草原生产、生活经验。哈萨克人自古以来崇拜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可以这样说:水草丰沛、风景秀丽的地方都能看到哈萨克的毡房、哈萨克的牛羊,为大自然增添了天人和谐的魅力。

文化艺术 —— 民族特有的审美观

哈萨克族独特的审美意境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具体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哈萨克的音乐歌舞、民俗民风、传统手工到生活习惯,无处不洋溢着美的感受。因此,哲人说: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美感和魅力是透过普普通通的民间生活传递给了我们,因此使人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民族??。

传统工艺:哈萨克民间传统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塞种人、乌孙人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16至17世纪哈萨克族就有了建筑业、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靴匠业等。在哈萨克族的每个氏族部落中都有不少能工巧匠,制作生产、生活工具,制作各种实用器皿,制作精美的装饰品。

金银铜铁手工艺:哈萨克族打制金银铜铁的匠人手艺很高明,能用金银制作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如:妇女戴的项链、手镯、耳钉耳环、金银戒指以及宝石的镶嵌手工艺等等。用铜制作各种生活实用器皿,最具代表性的是哈萨克族最喜爱的,喝茶用的“沙玛瓦尔”,它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完全是一件装饰工艺品,是哈萨克人家必备的生活用具。

哈萨克人用铁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如:马具、农具等等。哈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