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剂学及炮制学(9)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剂学及炮制学(9)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44cbf3f90f76c661371a94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二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二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机理: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三、制成盐类 弱酸、弱碱类。 四、使用潜溶剂 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为潜溶性,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第四节 各类液体药剂 一、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一)真溶液性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成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真溶液的剂型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等。 特点: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成分散于分散介质中,体系稳定,比同一药物的混悬液或乳浊液作用快,疗效高,但必须具有足够的溶解度满足治疗需要的药物浓度。 (二)制备 1溶液剂 a溶解法 b稀释法 c化学反应法 2、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是挥发油或其他芳香性或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纯净的挥发油或化学药物多采用溶解法。含挥发性的中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成。 3、露剂 露剂的含义 露剂系指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水剂。适用于芳香药物的制剂,供内服应用。 露剂的制备①药材的处理,加水浸泡;②水蒸气蒸馏;收集馏液,③加适量的防腐剂,调节pH值;④分装;灭菌。 4、甘油剂 指含有不低于50%的(W/W)甘油的溶液或药液。常用溶解法和化学反应法。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一)含义、分类、特点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大小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质点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溶液。分散介质大多为水,少数为非水溶液。根据分散相质点的聚集形式分类: 1.高分子溶液 又称为亲水胶体,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如:胃蛋白酶、阿拉伯胶等。特点:a带电性b渗透压c黏性 2.溶胶 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又称为疏液胶体。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特点;a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b电学性质:电泳现象c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1、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加水浸泡、溶胀、胶溶,必要时研磨、搅拌或加热。 2、溶胶的制备 多采用分散法和凝聚法。 (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可阻碍质点的相互聚集,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任何能破坏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水化膜的形成均会影响其稳定性。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盐析。 2.溶胶 溶胶胶粒上形成了厚度大约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周围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了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另外,溶胶质点由于表面所形成的双电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外形成水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 ①电解质使胶粒聚集;②高分子保护胶体;③相反电荷溶胶互相混合会沉淀。 三、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一)含义与分类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制成一种液体以液滴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普通乳粒径在1~100μm ,亚微乳在0.1~0.5μm和纳米乳在0.01~0.10μm。分散在连续相液体中,制成W/O或O/W乳浊液的液体药剂,也称乳剂。 乳剂的组成:油相、水相和乳化剂 。决定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乳化剂的性质和HLB

13

乳剂的基本类型:(1)水包油(o/w)型 油为分散相,分散在水中 (2)油包水(w/o)水为分散相,分散在油中 (3)复乳 (二)乳浊液的制备 1、常用乳化剂 (1)表面活性剂 (2)高分子溶液 常用的有:①阿拉伯胶,O/W型乳化剂,在PH4~10内稳定,可内服;②西黄著胶,常与阿拉伯胶合用以增加乳剂的黏度。 (3)固体粉末 不溶性的固体粉末被油水两相润湿到一定程度后,聚集在两相间形成保护膜,可防止分散相液滴聚集合并,且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亲水性的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等,形成O/W;亲油性固体粉末: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形成W/O型 2、乳化剂的选用 乳化剂的选用应根据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性质、乳剂的类型及其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1)根据乳剂类型选择 一般O/W应选择O/W型乳化剂,W/O选择W/O型乳化剂。 (2)根据给药途径 口服乳剂选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乳化剂。外用乳剂应无刺激性。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 (3)根据乳剂性能选择 乳化性强、性质稳定、无毒无刺激的乳化剂。 (4)选用混合乳化剂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得混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3、乳剂的制备 ①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之间;②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合适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③调节乳剂的粘度和流变性;④必要时加入适量抗氧剂、防腐剂;⑤确定适宜的药物添加方法,若药物能溶于内相或外相时,可先溶解,然后制成乳剂;如果不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再制成乳剂。在乳剂制备过程中,油相、水相及乳化剂混合的次序,药物加入的方法以及操作条件与设备等都影响乳剂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①干胶法:适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耆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的乳剂制备。水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油相中,用力研磨使成初乳,在稀释至全量。本法油、水、胶的比例与湿胶法类同,乳化植物油时一般为4:2:1,乳化挥发油时为2:2:1;配制时,量取油的容器须干燥不沾水,量取水的容器不得带有油腻。 ②湿胶法:油相加至含乳剂的水相中。油、水、胶的比例和干胶法相同。 ③新生皂法:油相、水相混合后产生新生皂类乳化剂,迅速研磨而形成初乳,再加水稀释,如:油相中硬脂酸与水相中三乙醇胺在一定温度(70℃以上)下混合时生成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可作为O/W型乳化剂。适于乳膏的制备。 4、机械法 采用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装臵制备,一般不考虑混合次序。 (三)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以及酸败等。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③分散相的浓度;④分散介质的粘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油水相及乳化剂的混合次序以及药物的加入方法影响乳剂的形成及稳定性,乳化器械所产生的机械能在制备过程中转化成乳剂形成所必须的乳化功,且决定了乳滴的大小;⑦微生物的污染等等。 (四)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以及酸败等。 四、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一)含义与特点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混悬液的液体药剂,也包括干混悬剂,即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粒末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或崩散)成混悬液的液体制剂。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 适宜于制成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药物有:①治疗剂量在给定的溶剂体积内不能全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②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为了安全用药,毒性药物或剂量小的不宜制成混悬液。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用时振摇以确保服用剂量的准确。 (二)常用附加剂的种类与作用

14

1.润湿剂 适用于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液,聚山梨酯类,司盘类 2.助悬剂 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阿拉伯胶(5%~15%),西黄芪胶(0.5%~1%0,琼脂(0.3%~0.5%)等 合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0.1%~1.0%。 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加入电解质絮凝,振荡后混悬;或加入电解质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为反絮凝。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或反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等。 (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其中亲水性药物微粒一般与分散介质加液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加入剩余的液体至全量。疏水性药物应先加润湿剂研匀,再加其他液体研磨,最后加亲水性液体稀释至全量。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不溶性药物而制成的混悬剂。 ②物理凝聚法:微粒结晶法 (四) 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分散相微粒粒径大于胶粒,微粒的布朗运动不显著,易受重力作用而沉降,故属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另外其微粒仍有较大的界面能,容易聚集,又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物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混悬粒子的沉降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 4.温度的影响 第五节 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口服乳剂:应呈均匀的乳白色,以半径为10CM的离心机每分钟4000转的转速离心15分钟,不应分层。 口服混悬剂:药物应通过八号筛,且其中混悬物应分散均匀,不应很快下沉,沉降体积比不低于0.90,下沉的混悬物不应结块,经振摇仍能分散均匀。标签上应注明“服前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口服混悬剂。 干混悬剂的干燥失重应按照干燥失重法,其减失的重量不得超过2.0%。 第六节 液体药剂典型品种举例 例1 薄荷水(芳香水剂) [处方] 薄荷油2ml 蒸馏水适量 [制法] 取薄荷油加精制滑石粉15g,研匀,加蒸馏水1000ml,振摇10分钟后用润湿的滤纸滤过,若最初滤出液混浊应重滤,待澄明,再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1000ml,即得。 [注解]本品实际投入薄荷油4倍量,使其易形成饱和溶液,多余薄荷油被滑石粉吸附除去;滑石粉兼有分散剂和吸附剂作用。本品亦可先制成40倍的浓薄荷水,临用时稀释。

15

第八章 注射剂(附:眼用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中药注射剂系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以及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2)特点: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制剂;③适用于昏迷、不能吞咽或其他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用药;④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时、定位、定向的药效。 但是注射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性;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二、分类: 1、注射液 供注射入体内用的无菌溶液型注射液或乳液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其中供静点用的大体积(不小于100ml)注射液,称为输液剂。 2、注射用无菌粉末 临用前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块状物。 3、注射用浓溶液 临用前稀释供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 第二节 热 原 一、热原的含义与基本性质 含义: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致热作用最强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热原。真菌以致病毒也可产生热原。广义的热原包括内源性及化学性热原。 热原的基本性质: ①耐热性:②滤过性:③水溶性④不挥发性:⑤被吸附性:⑥其他: 二、热原污染途径与去除方法 1、污染热原的途径:溶液中带入,原料中带入,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臵带入;制备过程中的污染;输液器中带入。 2、除去热原的方法: ①高温法 250℃加热30min ②酸碱法 玻璃器皿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处理 ③吸附法 活性碳,选用针用规格,常用量0.1%~0.5%, ④离子交换法 强碱性阴离子树脂 ⑤凝胶滤过法 用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滤过可除去注射用水中的热原。 ⑥反渗透法 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 ⑦超滤法 三、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1、热原检查法 家兔致热试验法 适于大多数制剂,不适于放射性药物、肿瘤抑制剂等。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鲎试验法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 一、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 1、 饮用水 不得用作注射剂、滴眼液等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 2、 制药纯水 用作注射剂、眼用溶液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的配制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具的清洗用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3、 注射用水 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也可作为眼用制剂配制的溶剂。 4、 灭菌用水 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经过灭菌所得的制药用水,主要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二、注射用水 (一)注射用水的制备 流程:饮用水 细过滤器 电渗析或反渗透 阳离子交换树脂 脱气塔 阴离子树脂床 混合树脂床 纯化水 多效蒸馏水 热储水器(80℃) 注射用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