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6fffe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0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学习作者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3.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一(情境导入):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实际上,鲁迅先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导入二(图片导入):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上学期我们阅读他的《朝花夕拾》。鲁迅的文字比较深刻含蓄,比如《无常》《狗·猫·鼠》,文字大多是批判反讽意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威严的愤怒相,有如佛教上所显现的降魔的佛像。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请大家谈谈对鲁迅的印象。

今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会看到另外一个鲁迅,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知识链接 鲁迅名言

1 / 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7)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积累字词 (1)注音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抹杀(mǒ) .绞肉(jiǎo) .调羹(gēng) .(2)解释词语

①校对: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②草率:潦草,不工整。 ③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④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⑤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⑥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薪金(xīn) 草率(shuài) ..

疙瘩(gēda) 校对(jiào) ...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交流点拨】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客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二)深层探究

2 / 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1.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4.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设计意图: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交流点拨】1.(1)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2)鲁迅的坚毅。

注意细节。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 (3)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4)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2.(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得出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3.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4.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

3 / 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不背离。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三)品析语言

1.下面是文中对鲁迅先生的书桌的描写,请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2.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设计意图:品析语言,把握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

【交流点拨】1.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饭,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比较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交流点拨】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4 / 5